第一时间拿到《第七天》,这部小说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时代感异常明显。读过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对余华的印象是旧时代的,基本局限在“毛时代”乃至向前推。这些作品在田间乡角、牧童牛羊、菜地粪桶、稻田渔船、阐述着故事的活动空间,至于让人错觉与当下保持距离的叙述才能深刻。
自《兄弟》出版以来,余华公然表示对文学批评者不屑一顾,到处领奖演说,游山玩水。还活跃于微博,对时事指指点点,不见新作面世。这让不少铁杆粉丝忧心忡忡:余华已然“才尽”?但《第七天》上市的消息让粉丝兴奋不已,号召力似乎丝毫不逊色于时下炙手可热的诺奖获得者莫言。尽管有人不客气说《兄弟》的质量低于余华的平均水准,让人对80年代走红老作家描摹当下社会的能力不甚看好。但这次新书内容,余华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将背景和情节直接选定在当下中国,讲述的全是媒介传播的热点事件。
在新书中,你可以看见城市通病交通涌堵、高官嫩模酒店类的政客性丑闻、特权、贫富分化、医疗黑市、就业难、野蛮拆迁、行政腐败、民怨沸腾、移民出国、计划生育强制引产、信访、警民冲突、民企生存艰难、弱者相残和小人物生活的暗无天日。一系列时下最火热的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篇,如肯德基、iphone、宝马、奔驰、排队取号、DNA、家教、商场、电梯、发廊、公交车等等,让人怀疑植入式电影广告附体般的阅读体验。
不论水准如何,直面当下社会矛盾的作品都是勇敢的、尽管它有很大的写作风险。在魔幻小说和宫闱秘史当道的小说市场,功成名就的作家抛弃自己擅长的轻车熟路的时代环境,直接走进新时代,是与时代同步的,我想这与余华经常耍微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年初,贾平凹推出了乡土背景的《带灯》,市场反响似乎一般般,在互联网疯狂解构中国各阶层的浪潮下,纯文学读者的阅读旨趣也变幻莫测。如莫言等也从清代酷刑叙述跳到《蛙》的现实,快速奔跑的中国,能出现批判现实的巨著,是千呼万唤,也必将毁誉参半。
《第七天》不是什么荒诞,也不是魔幻。作者其实就是撺掇了当下社会的绝对真实。甚至你可以说他不是小说,或者直白的说就是一篇篇新闻特稿。他述说了政治特权紫醉金迷,骄奢淫逸,他们生死都要封路出行,他们扫野鸡睡名妓,他们搞垮中小企业,草菅人命,侵犯屁民的人权,吃特供不管群众易粪相食。他述说了贫民百姓在睡梦中被政府卖地强拆中与亲人阴阳相隔,小年轻人蜗居鼠类居所,在清贫的爱情中要卖器官维持所谓的尊严。他揭示着如今社会的诱惑,女人对忠厚善良老实与“事业心”和“上进心”的选择与得失。他在侃侃而谈中映照出城市中那种人人难以摆脱的孤独。
生不起,但也死不起的小人物,他们的终将归属是在殡仪馆贫富界限明显的候烧间,因没有墓地而无处安息,而无意间滑向那个幽灵聚集地。在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愁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2013年6月15日 第一篇
第二篇 读《第七天》 还是余华的配方 不是原来的味道http://book.douban.com/review/607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