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把它推荐给读高中的孩子们,假期看一看。18万字,一天就看完了,功利的说,对你选文理科,了解法学,或者写议论文都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在人生很重要的阶段,我们真的应该多看看这些鼓励你独立思考,理性思考,辩证思考的书。
这不是一本很晦涩艰深的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法的书。但它普的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款,而是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律法背后的哲学和逻辑。从法律的悖论这个话题谈起,就比枯燥的法律条款更有趣和吸引人,而且作者每次都会用真实的案例来具象这个悖论,让你带入进去的思考,的确好像是这样也对那样也对,或者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但既然是悖论,它就是一种逻辑矛盾而不是一种辩证矛盾,这时候作者就会帮你剖析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法律在这里是试图要解决什么,要保护什么,为什么产生的这个法律。从根本上了解这个哲学逻辑和法律精神,就会自己去思考和看清这个悖论。就好像带着读者从一座冰山露出水面这一部分开始,我们向下探索和发掘,看清了水下这个庞大的底座基础。
这里面可能有很多结论与你的直觉或者固有印象并不相同,也可能有一些你第一次听到的理论,比如这段“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国家。也就是说,尽管刑法规范的是犯罪及其刑罚。但它针对的对象却是国家。”。“法治是对所有类型乌托邦的解毒剂,它并不期待最好的局面,而只是为了避免最坏的状况,国家不是完美的善,它只是必要的恶。”看到这些句子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咀嚼一下。
还有一些我第一次听说的案例第一次听到的名词,比如基因变异染色体异常的“天生犯罪人”,比如“自然犯”与“法定犯”等等,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真实案例,所以它也是一本挺有趣的书。对于很多悖论,书里也没有提供答案,只是写出了思考过程,并承认理性的有限,希望读者在悖论中学会接受对立观点的相对合理性,警惕思维的傲慢,接受多元与包容。
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就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但所有的悖论都提醒我们不要陷入理性的自负,更不要用最好去拒绝较好,能够避免最坏,可能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我们的孩子往往是被灌输了太多的标准答案,但走出校园,现实社会又充满矛盾,人生路上会面对患得患失,打开手机各种嘈嘈杂杂的观点,不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看这本书,讨论一下书里每章之后的这些“想一想”,交换一下不同的看法。
最后我想说,这也是一本很有深意的很感性的书。书虽然不厚,文字虽然简洁质朴,但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那种千帆阅尽后依然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的情怀,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到罗老师的声音从书本里出来响在你耳边,甚至能浮现出他那双很真诚的眼睛。如果说以前的书是解释法律的“术”,这本更接近阐述他心中的“道”。相信正义,保持谦卑,我心目中知识分子的风骨,在针尖上跳舞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