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肖申克的救赎》《闪灵》的斯蒂芬·金——无可争议的惊悚小说之王(The King of horror)——他的又一扛鼎之作出版了!这部以主人公《比尔·萨默斯》命名的英文小说,中译本把它译成了更为贴合故事内涵的《一个杀手的自白》。
书中以杀手比尔接下了金盆洗手前的最后一单为开篇,在布局→执行→脱身→问罪→清算这一明线阐述中,通过比尔的自述穿插了他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波澜人生。
★一个好的故事是起伏的、反转的、讽刺的。
当你以为这是一个杀手被买主欺骗继而复仇的故事时,转而又会沉浸在他的幼年遭遇、战争创伤中无法自拔,然后又突然发现这背后竟然还隐藏着更大的惊天罪恶。
主人公的回忆与当下相互交错,虚构的故事与现实的情节相互揉捏,治愈与放逐并存、救赎和沦陷齐肩。利益的纠缠、人性的挣扎、道德的底线……书中情节看似远离现实,实则每位看官都或多或少身陷其中。
贪婪是人类通有的弊病。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享受,在金钱的引诱下,人们会失去理智、铤而走险、趋之若鹜。乔尔·艾伦、比尔、肯·霍夫、尼克、罗杰·克拉克父子,书中主要登场人物无一不是因为贪婪走上了一步错,步步错的道路。
侥幸是人类欺骗自己的惯用借口。无论是杀手比尔、还是酒店老板肯·霍夫,他们都意识到了事情的蹊跷,但巨大的利益诱惑让他们关闭了思考,选择了自我安慰。
自大是人类膨胀后的狂妄。罗杰·克拉克——新闻媒体巨头,庞大的产业、巨额的收入、媒体的操控让他忘乎所以,翻云覆雨。任何威胁到他利益的事物都会被他无情地铲除,哪怕是他的亲生儿子。
信誉是人类道德的底线。这无关性格、行业,你可以阴险狡诈,却不能言而无信。即使是经营着刀口舔血、手操人命的行当,在这条船上也要树立自己的信誉。
杀手比尔虽然自认不是什么好人,也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只杀坏人”的准则,并且得到了这一行业的认可。
中间人尼克虽然一开始隐瞒算计了比尔,但被比尔找到并放过后,自觉地自掏腰包补足了尾款。
以X交易为生的朱迪明言不碰幼女。
……
★一个好的人物是复杂的、立体的、共鸣的。
杀手比尔看似冷酷无情、心思缜密;实则内心柔软、重责重诺。
一方面,他博闻强识,擅长伪装。你以为的他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他,任何轻视和低估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幼年的经历导致了他的不安和多疑,军队的生涯造就了他的铁血和冷漠,狙击手的身份让他对杀人无感。或许在噩梦惊醒时他会迷惘∶为何同样的行为,战场上的嘉奖变成了和平世界里的审判。
另一方面,当他收起与世为敌的精明,泄露内心的柔软时,平易近人、真诚善良是接触他的人的共同感受,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他的魅力感染,愿意亲近于他。
幼年的比尔想要保护妹妹,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被继父踹断肋骨。妈妈临走前那句“照顾好妹妹”成了他的终身之痛。或许这就是他冒着暴露的风险为邻居家小女孩儿赢得游乐园射击礼物并把她送的画细心珍藏,以及救助艾丽斯并努力给她设计一个光明未来的潜在原因吧!他一直是那个想要变得强大,凭自己的力量保护好妹妹的少年。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复杂多变的人物,坏,却不是十恶不赦的坏;好,又没做到世俗评定的好。过去的经历令人对他怜惜同情,藐视法律擅夺人命又让人对他退拒三分。他对艾丽斯的救赎让人心生感佩,对克拉克的执法大快人心,难逃的悲惨宿命让人唏嘘不已。
斯蒂芬·金用最简洁直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惊险纷呈的故事。在故事里你能看到每个人都会陷入属于他自己的困境并竭力脱身。与此同时,他们又会被更大的势力卷入旋涡,身不由己。
半年后席卷全球的病毒,掀起美国惊风骇浪的萝莉岛事件,书中情节与现实生活的惊人重合,斯蒂芬·金藉由比尔创作自传巧妙地告诉读者,你以为的故事,其实就是粉饰过的现实。
附∶刚看到书名和简介时老是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让·雷诺饰演的职业杀手里昂的形象。看到作者斯蒂芬·金的照片又觉得他眼里有比尔的影子。希望这本书也能像斯蒂芬·金的其他作品一样早日搬上大荧幕,满足读书党的视觉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