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被完全地震撼到了。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为“精彩”的一本女性主义书籍。作者思考的广度可谓“浩如烟海”,作者思考的深度堪称“地心游记”。短短两百多页的书,我做了141份笔记,只因为作者讨论的内容太过详尽,而金句出现的频率如心脏脉动。我在此根据自己的笔记做一个梳理,来讨论我所得到的知识。
1.贴近生活的女性主义
在这之前,我一直都在想,当今互联网上的许多女性主义者经常性地发泄,但是却很少提出实际的要求。比如,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男女同样容易找工作?要怎么解决彩礼问题?要怎么解决家务劳动的分配问题?抱怨得多,跟男性对骂的多,但是提出实在的建议的,我几乎没有看到。而本书的序言就点出了这种困境:
女权理论脱离了女性生活的细节,只高屋建瓴地告诉她们,她们生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虚势对许多女性来说派不上用场。她 们有太多活儿要干了。
当今国内的女性主义的发展,还滞留在“普及理论”的阶段,也类似于此;大家都有了新的认知,但是却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而难以推广到实处,或者说,还没有想好要怎么解决;这就导致了重虚轻实的现象的出现。
所以作者呼吁女性主义者从文字和概念的迷宫里走出来,去用双手,用实践,去践行女性主义——
然后,讨论了当下三个比较热门的议题:“诬告”、“色情行业”和“性爱的权利”。
2.诬告:
要说当今本地互联网女性主义最热门的辩题,当属“所有男性都是潜在的qj犯”和“所有女性都是潜在的诬告犯”的对决。经过了几次重大事件,像地铁张薇案、大同案等,诬告俨然成为当今男性对女性的恐惧的根源之一。
而作者则提醒我们:
一些男人被诬告强奸,否认这一点毫无益处。但诬告只占极少数。2005年,英国内政部发布了有史以来最详细的性侵犯报警研究报告,据报告估计,十五年里,122643 份强奸报警当中,只有3%“大概”或“可能”是虚假报警。
以及:
2014年,根据印度公布的数据,前一年德里的强奸报警中有53%是假的,印度的男性权利活动家对这一统计数字得意扬扬。但是,“虚假”报警的定义已经扩大到包含所有未进入法庭的案件,更不用说那些不符合印度法律强奸标准的案件——包括婚内强奸;6%的已婚印度妇女称曾经历婚内强奸。
更及:
其实只有0.23%的强奸报警导致了误捕,只有0.07%的强奸报警导致一名男子被诬告强奸;
更有:
1989年至2020年期间,有147名男子因案件中存在虚假指控或伪证而被免除性侵犯罪’(同一时期,755人被发现其谋杀罪是被诬告的冤假错案,这个数据是前一数据的5倍之多”)。
甚至于:
超过半数的案件涉及“公务不当行为”:该类别适用于警方引导假受 害者或证人指认,在受害者未能指认其为攻击者的情况 下仍指控嫌疑人,压制证据或诱导假供。
诬告只是极少数的例子。
不过,作者也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男性视角观点,相当于弱化了的诬告论证:“不存在针对普遍男性的阴谋,但存在针对特定阶级的男性的阴谋。”那就是“有钱的白人阶级男性”。这个阶级平时享受着司法的特权(针对于其他肤色的男性而言),但到了强奸案上,自己将会是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方。未尝不是一种现世报。针对于有钱阶级的诬告也的确是存在的,也有着获利的需求性,比如朱军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还有在强奸案中女性之间的冲突:强奸或被诬告的主体往往是一位女性的儿子。这时就是互联网男权主义者所说的“老仙女打小仙女”、“新旧版本T0对决”了。是相信一位母亲(在当今本地,这个年纪的人很难被人想象为女权主义者,会更得到男性的青睐),还是相信一位年轻女性?如果两方存在肤色的差别又如何呢?
还有当今有许多案件,并不存在特别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据还没有提交(大同案),就已经做出了有利于女性的判决了,这被认为是破坏了司法公正的;而作者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女权主义者应该给出的答案是,绝大多数性犯罪是由男性对女性实施的。有时候,“相信女性”的要求只不 过是要求我们以正常的方式——根据事实一一形成观点。也就是说,“相信女性”是一种直白的工具。它暗含的要求是“不要相信男人”。但这种零和逻辑——她说的是真话,他在撒谎——假设,在强奸指控的评估中,除了性别差异,没有其他有效因素。尤其是,当性别以外的因素,譬如种族、阶级、宗教、移民地位、性取向也发挥作用时,我们就根本弄不清楚该向谁表达认识上的团结。
然而强奸案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哪怕是女性主义内部,性别歧视也依旧存在:
“2013至2014学年只有4.2%的学生是黑人,但该年50% 的性侵犯指控的对象是黑人学生。”在科尔盖特,“相信女性”是伸张正义吗?
还有一段针对于想”开后宫“而被抓现行,被提出性骚扰指控的富翁的,很解气的嘲笑的引用:
她“为很多被MeToo运动揪出来的男性感到难过”。她解释道,不是为哈维·温斯坦这样真正的恶棍难过,而是“为那些权势稍逊、没有那么公然猎艳的混账,他们粗鲁的行为原本被周围人所默许,而突然之间,人们不再默许他们的行为”。
总的来说,针对”诬告“这一话题,作者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诬告“只是极少数;对男性预设不利的判别,只是基于统计学概率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在面对强奸这样的由所有女性承受的犯罪的时候,女性主义的内部也会存在性别歧视的要素,这一点要警惕;而针对富有白人的指控,虽然有可能存在牟利的因素,但是鉴于富有白人往往真的非常混蛋(可想loli岛的事件),很难想象会有人在被指控的时候是”无辜“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希望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会受到这种因为诬告而扩大了的想象的影响:
削弱程序性保护,同时扩大非同意的概念,意味着官僚机构将调查和惩处那些男女双方都感到自愿的(即便不是理想的)性行为。
3.色情行业
要说当下本地第三热门的话题(第一应该是诬告吧,第二彩礼),也就当属色情行业了。针对于色情行业的讨论,作者在正式展开之前先提到了巴纳德会议,并且列举两方的观点(支持的观点众所周知,这里给出反面的):
“反性”的观点认为,我们所了解的性是一种父权建构,是性别不平等的色情化,如果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不经历革命,我们便无法从中真正解放。除此之外,分离主义、女同性恋主义或禁欲(在理想的情况下)是唯一的解放性选择。“支持性”的观点认为,女性的自由需要保证女性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在 对方同意的情况下)与她们喜欢的任何人发生性关系,而不蒙受污名或羞辱。
然而:
许多女权主义者发觉自己 介于两极之间一例如,既想强烈地反对在她们看来由色情制品促成的普遍的强奸文化,同时将强奸与“想要”的性行为区分开来。
但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强奸里的种族主义: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女性,已经被父权制的文化塑造成了”渴性“的样子,因而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强奸;因为有些受这方面的文化影响的人相信,她们会因此享受被强奸的快感,哪怕这是虚假的:
“黑人女性几乎总是遭到色情片式的对待,现代色 情可以在此找到其古老根源,她们从进入奴隶制的那一 刻起……就遭受强奸,因为这是性与暴力的‘合理’结合。”(译文引自[美]凯瑟琳·麦金农,《言词而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译者:王笑红。 )
然而,色情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能够看到全貌,也就很难通过大趋势来描摹自己想要表达的论点:
衡量色情的意识形态影响之所以困难,也是因为缺 乏关于年轻人色情消费习惯的可靠数据。大多数数据要么来自基督教反色情倡导者团体,他们热切地告诉你,你的孩子此刻正在上传她自己的色情影片;要么便来自像PornHub 这样的网站,他们非常希望否认未满18岁的孩子正在访问他们的内容。……丽莎·安( LisaAnn)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色情明星之一,现年48岁,是“辣妈”这一类型的资深演员。在乔恩·龙森关于互联网时代色情行业的播客节目《蝴蝶效应》(JonRonson, The Butterfly Effect)中,丽莎·安告诉龙森,在20世纪90年代,她在街上只被成年人认出来过。现在,有“12岁、13岁、14岁的孩子走上来……说‘我们能做爱吗?’”“我只是对他们说,听着,你在那些网站上看到的东西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所以不要要求女孩子做那些事,也不要认为这就是性真正的意义。”
大众对色情片的渗透力估计不足,对于市场行情也仅仅只能”纸上谈兵“,但是,现代人受到色情片的影响越来越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上面的案例表明了多小的孩子也会去看色情片,而稍微大一点但仍然年轻的人则有着另外的期待: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色情片就是性行为的常规标准,她的女朋友被按照色情片来考核,并被判定为不合格。色情片不是性教育,但它又往往发挥着性教育的作用。2013年,英国儿童专员办公室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包含对一些14-18岁男生的采访,以下是一种颇具代表性 的年轻男生对色情的看法: ”你会学到怎么做爱,你会学到新的招式。你得看看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你大概了解了该怎么做。“
针对于此,作者说:
我觉得年轻人都在期待像色情片里那样的性爱。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性生活就不好。
针对于这一现象,反性的女权主义者做出了抗争:
她们决定论证色情是一种性别歧视,它通过 破坏女性身为同等公民的地位而剥夺她们的公民权利。色情教男人把女人的“不”当作“是”来听;对于说自己被骚扰或强奸的女人不加采信;把反抗当作羞怯,把羞怯当作邀请。
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4年,英国政府通过一项法律有效禁止了以下性行为出现在英国制作的色情片中:” 打屁股、抽打、攻击性的鞭打、使用任何 “与暴力相关”的物体insert、身体或言语虐待(无论是否经双方同意)、peer色情(被称为“水运动”)、以非成年人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身体限制、shame、**、勒颈、*脸、punch job“。
作者认为这些举措由积极意义,因为这可以减少在正常的游戏中女性受到的损伤,但与此同时,她指出,这一行为具有着反面意义,那是因为该举措的能动性不能完全发挥,还是太“保守”了:
只禁止边缘的性行为是在强化主流性行为的霸权:强化主流的厌女症。
而且,类似于同性恋和变性者为了强调自己的“女性特质”而加重的种种“女性特征”,导致女性得到的不服美役的自由被压缩的现象,边缘性行为的片子也加深了“女性气质”这一塑造,而这原本是女性要反对的、强加于身的桎梏:
在大多数女王调**色情片中,男人会因为没能达到异性恋男性气概的要求,因为“娘娘腔”而被羞辱。而在乌鲁蒂亚的色情世界中,那些有钱的、成功的、掌握支配权的男人是蔑视的对象;娘娘腔才可能幸免。(这很瓦莱丽·索拉纳斯。)
讲述了“反性”的观点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比较暧昧,但是并不完全支持反性。因为反性会带来退步,和对部分女性的限制。她指出:
待裸体、性关系上,我们是一个进步、自由的社会,所 以我们的做法不是反性,而是反暴力。这是为了儿童和性别平等,而不是要限制言论自由。
针对于许多国家的PC合法化,以及PC行为的定罪问题(本地也是,出于类似的考量,只有组织MY罪,没有MY罪;PC有罪,但是MY不会计入档案):
不是因为他们愿意宽恕那些嫖客,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将性交易定罪,受伤害最大的是那些已经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
许多女性讨论废除MY,或者把MY立法禁绝,或者把MY者开除人籍,以及对女性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的人大骂出口等行为,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被忽略了:除去色情行业后,这些女性的境遇会变好吗?
尤其在当下,哪怕是男性,去找工作都是难如登天,要么就违规加班,要么就钱少而且很有可能很快就会被AI淘汰,如此种种,如果把整个行业一口气端掉,那许多人就因此少了一条路可以走。没有了工作,怎么养活自己呢?这就是:谈论废除MY之前,是否应该谈论经济的问题?也就是,怎么通过改变让女性的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以至于不从事这种行业也可以过活?哪怕经济发达如德国,也会对女性的就业做出限制:如果想领救济金,就必须接受ZF派给的工作,哪怕是MY。
而且,与此同时,部分女性也确确实实地在享受着色情片带来的娱乐:
色情是一种精心的建构,目的是让观众兴奋。其中的性行为可能是真的,快感有时也是真的,但这一点并不因 此改变。显然,主流色情提供的乐趣是,看女人的身体被展示,其holes等待被一个接一个地被insert。但除此之外,它还提供了自我认同的快乐。……埃伦·威利斯提出一个疑问:“当女人被**的幻想激起性欲时,也许是她同时对强奸者和受害者都有认同感?”
与此同时,作者提到了“色情的困境”:色情行业从事者缺乏其他谋生门路;年龄大了的色情行业从事者难以找到哪怕是本职的工作;有非以男性GC视角主导,而是女性视角主导的,“女权主义”的、“正确”的色情片,但是这种片子的拍摄成本较高,而且推广不强,只能做实验电影给少部分人用。为此,是否需要将其纳入GJ的一部分,用公费,作为教育推广作用来拍摄呢?
最后,作者悲叹:
有些人热切地期待未来会有不一样的色情片。但许 多人觉得,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迟了,要重塑自己的欲望已经太晚了。互联网的孩子,拥有无限的多样性,但不知为何,他们发现所有可能性都已被排除,眼前只剩一 种选择。
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是:“反性”有其合理性,但折衷主义的,反性是不对的,应该反暴力而非反性;因为,有女性依赖于此而过活;有女性因此而得到快乐;为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提升女性的经济水平,使其不至于被迫从事相关的行业;拍摄正确的片子,塑造服务于女性而非男性的娱乐;对青少年加强教育,趁其还未被色情片所扭曲得对性爱只剩下一种可能的想象:男性主导的GC。
4.性权利
即“女性享受性爱”的权利。
在本地,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针对于女性的“媚黑”和“崇洋媚外”,大声责骂;而作者则认为,这是“厌女催生的ZZ主义”:“为什么一个低级的黑人能搞到一个白人女孩而不是我?”当然本地的原因要更加复杂一些,因为外国暂时还比较少见彩礼之类的东西,对于“区别对待”的责骂并不热烈。
还有女性的屈从,对自己的性爱不能掌握,感觉要去迎合男性,男性帮忙之后,自己要“回报”男性,但是:
女性的屈从不是洗脑、愚蠢或精神疾病的结果,而是持续的、日常的来自男性的压力造成的。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而是要改变男人。
与此同时,与前面讨论的“提升女性的经济水平”对应的讨论有:
反对资本主义剥削是女性解放的核心,而男性左派则是重要的盟友,即使不够完美。
长期以来,本地的女性主义似乎都太过“自把自为”了。没有落到实处的一个原因也是,基本不把男性当人看——也就是能够实现社会功能的单位;强调女性的内部改变和解放,但是很少有看到宣传改变男性的。针对于男性的想象更多是厌恶、憎恨与复仇;“你为什么这么做?”“可你也没告诉我怎么做啊?”男性完全不知道女性想要什么,因为几乎没有被提出过要求;而受到信息的影响,却会下意识地认为女性是来“诬告”或者“谋彩礼”的。这就导致了本地互联网的愈发抽象。真要搞好女性主义,发挥男性的作用本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就像是在本App——许多女性主义者针对于男性厌女的理论,除了“小茶壶”等辱骂,也很少为对方提出建议。就像是之前的“把奶牛当女儿养”事件:女性普遍觉得不舒服,但男性却觉得没什么;而当男性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女性往往是评论区责骂一下然后就拉黑别人,缩回去做鸵鸟。为什么不告诉男性,这样做是不对的呢?如果不对,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情绪发泄完了,然后呢?男性得到了改善吗?如果说是“叫不醒装睡的人”而不愿意去努力,那么会不会把真想改变的人给漏过去呢?如果说女权男的用处还不如ChatGPT,那不依靠女权男,该如何改变男性的群体呢?除了书里提到的极端派的滥杀到一个百分比以下,以及现实中真的这样做了的、为幼孩注射麻黄碱而伤害了另一位女性的女性,还有没有更加有效的方法呢?
作者对反性派的女性不无嘲讽:
女性接受以一种虚假的道德优越感来替代性快感,接受以对男性性自由施加限制来替代真正的权力。……一种太随意地贩卖自欺欺人的概念的女权主义,可能会支配本该被它解放的主体。
对男性的性自由的限制,并不能导向另一面——即女性的性权利的实现。
作者再次提到,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性,是一个男性和女性要合作达成共赢的事件:
性的规范就跟资本主义自由交换的规范一样。重要的不是什么条件产生了供求关系的动力学一为什么有些人需要出售他们的劳动,而另一些人则购买劳动;重要的只是买方和卖方都同意转让。
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到,对性的厌恶可能会导致反面例子:种族歧视(认为黑人女性被QJ要比白人女性更加“享受”)、残疾歧视(健全人也无法享受性爱了,残疾人呢?开除人籍?),还有更严重的,在之前也讨论过的,“荡妇羞辱”:对于具有这方面的渴望的女性,凭借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来羞辱。还有自我否定:否定自己也是具有欲望的女性。否定自己的欲望,否定自己的性别。
作者不无悲哀地说:
我们希望女权主义能够审视欲望的来源,但不应有荡妇羞辱、假正经或自我否定:不要告诉个体的女性,她们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能在同意的界限内享受她们确实想要的东西。
最后,作者提到了跨性别女性:
跨性别女性源于一种想要拥有她们目前无法拥有的东西的欲望:不仅是某种形而上的“女性”类别的抽象成员资格,而且是一种文化所建构的、压迫性的女性气质的具体外在一超短牛仔裤、比基尼上衣和“仁慈的沙文主义”。
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是:反性的多半有点假正经了,是不是想要通过这种虚假的道德优越感来讽刺别人呢?女性的性权利也应该得以伸张,并且可以求助于与男人的合作——而不全是向内发展。
5.对以上四个点的总结章
只做一些原文摘录: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为了男性的关注而背叛你最好的朋友的时候。那是自然的吗?是不可避免的吗?还是男性支配的基础结构在要求你?男性支配最害怕的就是女性欲望的消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男性所假定的对女性身体、劳动、思想和心灵 占有的终结。
以及:
显然像‘不要胖子,不要娘,不要亚裔’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欲望,并且是一种政治态度,可以参考ZZ进程来描述:帝国主义、白人至上主义,还有比如女性这一性别在世界历史上遭到的否定。
以及:
“男权亚裔”:打着反种族歧视旗号(效仿愤怒的白人男性的策略)对与白男约会、结婚的亚裔女性进行恶毒的厌女式谩骂的 亚洲男性。
以及:
“女性慕强择偶”是非自愿独身者、男权亚裔、泡学家(pick up artists,PUA)和乔丹·彼得森信徒的词典当中的一个核心术语。他们认为大部分女性人口只与男性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用彼得森的话说:“女性在同等阶层之间或向上与支配阶层配对,男性则在同等阶层之间或向下配对。”
6.教师与学生的恋爱是允许的吗?
总的来说,不允许。因为学生可能只是想要成为老师那样知识渊博的人;面对学生的求爱,老师应该做的是将学生引导到求学的路上,引导她像自己这样求学,而不是把之当作炫耀的资本,并且将其对知识的爱与对自己的爱混淆,并借此进一步发展;而且,这种情况下的权力几乎必然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权力很难说能够导向平等的爱;男教授不应该把睡女学生当作自己 工作的奖赏;“她认为无法变得像他,所以退而求其次,希望拥有他”,男性作为一个被阉割的符号而存在,不应该僭越于自己职责之外。“合适的方式是嫉妒,而非欣赏”,作者也这样教导女性。一个人的知识价值依赖于男性也很不好受;当女性知道自己的性吸引力是得到学术肯定的一部分,会怎么看待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呢?
7.监狱、惩罚
这部分还挺杂的,暂时搁置一下,以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