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从新闻上浮光掠影的看到她的新闻,可能会以为她是一个女超人,一路顺利,哪怕有小挫折也是信心满满手到擒来。
但是,读完本书,看到她从十几岁一直到如今,其实都饱经挣扎——来自环境的、来自家庭的、来自内心的……她当然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有很多痛苦的失去——熟悉的幼年环境、在学校时的安全感、亦父亦友的贵人老师……她的成功背后,还有不为人道的悲伤。
她全家人,最重要的,可能是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敢——我就完全没有这种勇敢。她的父母敢于在英语都说不好、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候,跑到异国他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靠着微薄收入勉强糊口。母亲重病,父亲被解雇,李飞飞试图放弃科学而去华尔街赚大钱的时候,母亲严厉的拒绝了她。
勇敢、尊严,她的妈妈根本就不是说说而已,哪怕是在 ICU 里,她也绝不放弃尊严,哪怕付出健康的代价。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李飞飞敢于冒着学界之大不韪,独自带着学生去打造史无前例的 ImageNet,赌上了她的学术生涯。
李飞飞热爱视觉智能这个领域,因为深入的思考和直觉,她在很早就感觉到,数据是智能的关键——这个灵感来自于生物的视觉进化。这也是为什么她决心去打造 ImageNet。她对于视觉如此着迷,以至于走在路上都忍不住思考眼前的景象是如何被大脑所解析的。而在实验室里,她曾通过电极观察过大脑处理视觉信号时的动态,那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神奇的体验。
而且同时期的加拿大,Hinton 也热爱视觉智能,同时一直坚信神经网络是最佳的答案——同样的,他的洞察力也来自对于生物进化的观察。就像他说的:大脑已经解决了智能的问题,(生物)神经网络已经解决了智能的问题,这是可行的。
人工智能有三个大的问题:
– 算法:Hinton 认为是可以自我学习的神经网络;
– 数据:李飞飞认为我们需要很大很大的多样化的数据集;
– 算力:Nvidia(黄仁勋)通过 CUDA 架构,把游戏显卡,改造为了算力超强的通用计算工具;
故事的第三个主角,幕后的黄仁勋,在 2006 年推出了 CUDA —— 这个将游戏显卡转换为强大的算力设施的编程库。Hinton 的团队,用了两块 GTX 580 在不到一个星期里训练好了 AlexNet,拿下了 ImageNet 竞赛的第一名,错误率远远低于所有传统算法。(developer.nvidia.com/blog/nvidia-ibm-cloud-support-imagenet-large-scale-visual-recognition-challenge/)
她们三个人,缺了任何一个,人工智能可能至今仍在寒冬,但奇妙的是,2006 年黄仁勋推出了 CUDA,2009 年李飞飞做好了 ImageNet,2012年 Hinton 团队做好了 AlexNet。短短六年间,数据集、神经网络、GPU 彼此协作,全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显然不是谁能预知或者计划的,只能靠着各个领域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凭着热爱和对未来的洞察力,勇敢的前进。没有人知道,这些方方面面的努力,什么时候会汇聚成历史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