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过,“如果生命有其根基”,它便是记忆。她的小说是对已逝之人的回应。“过去是美好的”,她说,因为人不可能在当下就意识到某种情感,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延展,因此,我们只能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最完整的情感。对于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并非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样的大时刻,而是一些隐藏在普通日子里的普通事件。我相信,弗吉尼亚·伍尔夫童年时代所经历的那些美好的夏日时光、那海岸度假的快乐成为了她一生记忆的背景,她用笔追随海浪的节奏,追随逝去的人。
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是从母亲和大姐的离世开始的。1895年,母亲离开了,1897年,母亲的替代人大姐也离开了。失去了女性无限包容与滋润的家变得棱角凸显,曾经值得尊敬的父亲突然变了脸,她写道“活着真是件苦差事”“人得有犀牛皮才行”,我想了很久是什么样的生活境遇让她觉得人得有粗糙的犀牛皮才得以保护自己。如果从客观的境遇上来看,出身中产的她不会过得太差,可是,长大的路上,有太多的事不能为外人道也,尤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这在什么样的时代都一样。
父亲的死终于让她彻底崩溃了,那些年她几次尝试死亡,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结婚,写作。虽然看上去她和丈夫度过了令人称羡的婚后生活,可丈夫终究承认了他并不完全了解她,他不明白为什么死去的人总是比活着的人有力量,更彻底地占据着她的心。我想,在她生前的最后一段时光,大概又经历了那种空前的孤独。弗吉尼亚·伍尔夫激烈地反对战争,无论战争是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这使得在二战期间,她的小圈子濒临崩溃。因为一战时,她的朋友还都是和平主义者,而到了二战,都变得好战了,而丈夫虽然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却并不和她持相同的观点。
这本传记中的作者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深爱之人拒之门外,为什么不向丈夫求得帮助?我想,相爱并不能和理解做抵消。爱这个词是被人们故意夸大的,其实它的范围很窄,窄到,自负地解释一句: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其实是不可读,不可解,爱是爱了,却无能为力。
伍尔夫曾说过,对她来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走在自己的花园,或许会摘下几朵枯萎的花,然后突然想起伦纳德,她的丈夫就在那栋房子里,并且他爱着她。可是,幸福的时刻无法和人生的沉重抵消。逝去的灵魂始终围绕着她,沉郁不散,时间久了反而成为一种亲切。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她的自杀是跨越时间的阻隔去拥抱过去。但在实施前她留下了文字作为丈夫证明:她这一生的幸福都归于他。
是内心怎样柔软的人会这样?一个顾念现实又放不下过去的人,注定要背负很重很重的情感,压到自己喘不过气,也舍不得扔。看了真叫我难受,伍尔夫真的是这样的人吗?会不会是我的误读呢?
或许是吧,可这已经是我心中的伍尔夫了。
一个忘不了过去的女人,
一个要为普通人树碑立传的女人,
一个拒绝对战争做任何表述的女人,
一个不愿意拖累爱人的女人,
一个揣着石头沉河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