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集写书评对我来讲是件挺难的事,对诗的评价毕竟是很哈姆雷特的事,没有办法像小说、散文之类有广泛认知的定性化或量化描述。但像定名的那首《亲爱的人们》一样,我只能安慰自己也是故事里的烂柯人,穿过寒冷夜晚的田野,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非彼时彼地、就此情此景,这样的穿越也一定存在吧。
我收到赠书的消息时,很巧合的前后脚收到一面之缘的同事母亲去世的消息。死亡的无故到来总是会加剧死亡的震撼,而永远失去的悲伤,真实无力到语言、文字、表情都难以传达。在当下情绪宣泄,或者随着日子消磨,但逝去的客观现状就像一无所有的空气一样客观存在,像诗人描述的悲鸟一样不停寻找,直到我们也死去。还有另一篇暴风雪,对我来说,也许是阿特伍德的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面对衰老、死亡、未知和失去,面对作为母亲和作为人的战斗,对诗人来说是暴风雪而非良夜。
我很喜欢诗集的前三辑,也许是对了时间、地点或者情景,也或许是别的原因,而我不喜欢后两辑的原因也像我的喜欢一样模糊。虽然每一辑没有名字,但其实能看出每一辑有一个大概的主题,不知道是作者自己还是编辑做了一个大概的分类。第四辑的主题大概可以概括成自然或环保。我自己就是搞环保的,可能是执行做多了,感性的东西就不感性了。这一辑基本没触动我,特别是还有我最不喜欢的组诗,有一种为了环保诗环保的感觉,不知道其他读者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而我确定的喜欢,是作者跳跃的想象力、不受限制的宏观、微观视角切换。稍微查了下作者的生平,她父亲就是一位昆虫学家,诗集中也有许多以昆虫为主题的创作。我读《蛞蝓的双重交合》,就有一种看《昆虫世界》的既视感,更绝的是也有一部昆虫世界的纪录片,其中就有和诗一模一样的场景,不能不让我多想作者是不是和我一样做观众。还有诗里的鬼猫、锡樵女、无人机、狼人、僵尸、塞壬,甚至外星人等等的意象,都颠覆了我印象里诗歌善与美的刻板观念。结合她求学过程中涉猎的种种和她的小说,也就不十分意外了。她想象力具化的种种比喻,像椰子是木头野人的多毛乳房,又或者耳朵是头颅的霉菌,都增加了诗作的可读性,就像走着走着突然小小跳跃了一下,马里奥撞出蘑菇会心一笑。
当然,作为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书里也不乏女性主义主题的内容,但豆瓣这个问题讨论环境不好,我就不啰嗦了。最后说说本书作为诗集载体的介质我个人的评价。比A5稍窄,拿在手里还是挺好翻的,封面和内页的颜色都很高饱和,我很喜欢这些靓丽的颜色,但是还是觉得图形设计有点丑。书签是切合穿越空气诗句的差不多6*7cm的透卡,让我想起来小时候拿类似的卡看侦探解谜书,但是这个书签没解谜设计,嗯,有点遗憾。内容排版有些地方也很奇怪,字体有时候突变,有一首《终止》最后一句好像漏掉了,回想下也有可能是对应主题终止突然终止了,翻译也还可以,南海出版社有啥信不过呢?个人推荐一读,喜恶且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