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者与他热爱的作者之间,是如此魂牵梦萦、矢志不逾的一种关系。
最初有兴趣读特雷弗却是来自于华人作家李翊云,后来怡微也几次提及,终于打开看看,蛮喜欢。
12个凄惶的故事,人物置于无法挣脱的生存困境,就像特雷弗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所说,“他们处在绝望的边缘。这儿看起来没有太多希望,就是如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生真谛。……但我小说中的人并不会绝望得发疯”,因为,“这儿还有一定数量的希望”。
所谓“一瞥的艺术”。
特雷弗的小说是短篇小说审美的尺度,用以精微测量作家如何看待生活的细部,如何看待复杂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紧张的交互关系。所谓“囚徒”,可能意谓一种平凡人的普遍处境,普通人不是被抛进“关系”的牢笼,就是难逃宿命的追捕。
特雷弗给你看一眼生活的真相,可这种真相更像是一种恐怖的陷阱,你会觉得,那个笑容真可怕,让人不舒服。但那个笑容却说服了你,让你知道有一种力量,收服了你的质疑。特雷弗是不给生活以答案的,他就是给你看一看很平稳的小镇生活什么样,背后的恐怖是什么。有时候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也这样:在一桩谋杀案里,有这样一个瞬间,一个注定要被杀的富家女,她突然会讲,她其实知道自己会被杀,知道她的爱人其实并不爱她,被杀是必然的。这种宿命式的接受又让人想起播客“艺述电影”里有位嘉宾讲京剧《洪羊洞》和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其实如出一辙。
千万不要以为你读透了特雷弗,特雷弗的小说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读不尽的。那些从日常生活中觉察出的恐怖感,或者说惊险的瞬间,那些带有灰度的感情,那些最有洞察力却不一定总能保护自己的人,爱尔兰作家适合冬天看,降温了更适合,那些笔锋书写的夏天都带着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