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建议:一定要跳过书的最前面范晔的导读!
因为范在导读中严重剧透,总结了大量剧情,把书中前六成以上的内容(350页中的超过230页)当中的主要悬念都点破了。创作者显见本是指望着靠这些悬念层层递进贡献惊奇的。如此点破,无疑会令创作者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基本类似于悬疑侦探小说卷首前言直接揭开谜底。这种自宫式的做法究竟是为了什么?范的详细剧透大致是为了引出自己基于剧情的分析评论,但无疑犯下了悬疑作品前言的大忌,以其轻率程度足以成为前车(翻车)之鉴中的经典了。
(查证导读似在范于2020年发表于《读书》的介绍文章基础上修改而成。彼时此书尚无中文译本,因而文中介绍了主要情节。修改中删除了剧透的最后部分,但仍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将随书附赠的“报纸”文章随意摘选作为导读,效果都会更好。这些文章无一存在严重剧透的弊端。)
范也插入一点对创作手法的评论,赞美某页布局。为此他先将本来是应该引起读者惊叹的这一页内容详加描述,对新出场的惊奇人物加以文字素描。在通过剧透大幅削减此页的冲击力后,范所认定的“极富视觉冲击力”也令人哑然失笑。分镜呆板恰恰是此书显见的短板之一。范的评论即便可能肩负吹捧任务,但也足证他的漫画素养低下,至少是较有可能显著低于本书读者的平均水平,对于一流现代漫画的理解应该是接近于零,以致于在《读书》发表的文章中还要去《剑桥图像小说导读》中抄定义。由他来跃出自身知识储备,自曝其短的在漫画作品的“导读”中评论视觉冲击力,其轻浮做派令人瞠目。
关于作品本身,缺点是颇为明显的:
首先,脚本质量一般。情节俗套,故事进展平淡,人物高度脸谱化。剧情多有不令人信服之处,例如雪的质地及扩散规律、市民的最初反应及主角对此天才般的瞬间推定、听个鬼故事就会自动死亡且每人死前唱同一首歌的(啊相貌也一模一样的)敌人、外星人终极目的始终不明确、时间旅行者痛述300页家史才想起来提问自己穿越到了哪一年,以及结尾处“遇见另一时空的自己”明显是打了马虎眼。
脚本中的若干设定,例如外来强敌的科技代差、危机中的以邻为壑、人(及虫)被操控利用,在科幻作品中颇为常见,确实也不宜与时代背景过于具体的对号入座。工人兄弟格外勇敢且总是得到好结果,这是得到阶级光环加持吧?所谓永航,或指穿越回来吞噬年轻的自己而回血,或指一个特定的向过去穿越合并导致的无限循环。二者皆不自洽,也皆不高明。
其次,脚本和绘画分开完成。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反证二者合一的必要性。脚本先行决定了大量情节靠对话和旁白推动。转化为漫画,对话繁多导致画框里常常就是一个标准的特写大人头(而且几乎总是神色凝重状)配上内容密密麻麻的对话气泡。旁白则只能占据画面边角的有限空间,容纳不下时则专开一个画框陈列纯文字。总体而言,转化完成度不高,观感类似于文字科幻小说配插画时多配了一些。如果改成我国小人书格式,每页即一张大图下面附一段故事,观感说不定还更好些。
第三,绘画技法陈旧且有明显缺陷。这方面最大问题在于分镜,传统到了僵化的地步,“视觉冲击力”恐怕只能靠范晔来称赞了。画框绝大多数高度一样,多数内容贡献给人物对话的面部特写,人物表情基本在凝重和惊恐间来回切换。其他一些现代基本技巧如画面拟声词、动作辅助线和空镜大概也尚未发明?防护服后的面孔明显透视有问题。推断画师是画好头颅再加个圈。脸倒是看得挺清楚,但只有防护服平如纸板且薄如蝉翼才会有这般效果啊。
其他绘画偷懒的地方也不少。雪就有时忘了画,过一会儿又想起来——因为该画雪停了。其他背景也常应付了事。画师似乎没有助手,可能1950年代的阿根廷漫画还称不上“产业”,没有发展出学徒制。人物形象设定也有见招拆招之感,同一人物前后容貌不一致、不同人物容貌过于类似,二者均令读者难以分辨。当同一人物前后容貌一致时,则颇有复制粘贴之感。外星人的容貌——哪怕是形象颇为类似人类的那些外星人——则明智的干脆设定成了千人一面。
优点是:由于以上缺点,阅读时不必分散太多精力与人物共情,也没什么深刻情节好深思或复杂画面可供欣赏,因此克制厌倦情绪的前提下可以保持较快阅读速度,350页轻松读完。
对于情节多说几句。大灾难的幸存者在暂时获得安全后,应该会激发人类的互助天性吧?应激后心理也许带些防备,但灾难刚过就在没有实际利益争夺时互相杀害,这太反常识了,实在是令全人类成为了拙劣脚本师笔下的工具人。此外,故事中段(169-183页)有段极其沉闷的漫长行军,颇为诡异。也许作者对行军有恋物癖,也许故意抻一抻读者期待但做得不好,也许因为后面的情节还需要更多时间编或画,此处先填充了版面再说。
作者及一些评论者提到“群像”这个点。故事以男一号视角展开,然而他在各方面表现平平,学识判断要依赖科学家,好勇斗狠则要依赖工人兄弟;自己可以称道的似乎只是作为小企业主能够提供场地,供朋友打牌以及科研。他是故事中唯一幸运的保全了家庭的人,也是唯一进行了时空穿越的人,从而成为最终讲故事的人,但这些全凭运气,纯属偶然。故事因此与典型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但也只是不同而已,未见其好。大致可以推断作者对于树立人物形象缺乏信心,因此需要一个见证者视角补充旁白。换言之:工具人不够用了。见证者的冷峻面孔虽几近符号化,但故事中他的性格其实极度模糊。“群像”在显意识层面指向脚本师孱弱的笔力,在潜意识层面则可能指向小资产阶级孱弱的心灵。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于当代译介的通俗科幻作品,则应在此意义上接受评价。作者后来遭受的政治迫害应当与此关系不大——漫画连载结束于1959年,阿根廷血腥军事政变及脚本作者加入游击队则是在1976年的事了。以此作水平,原谅我对了解他的人生遭际兴致不高。一定会有读者跳出来说:60多年前的作品了,不要太苛求嘛。的确,本文罗列诸多缺点均“多少”与时代局限有关,其中绘画技法方面受限应是“多”,脚本方面应是“少”。恐怕在任何时代,这样质量的脚本都难逃一些严肃批评的责备(倘若它竟然纳入了严肃批评视野的话),哪怕作品在当时取得了畅销(在我们当今的时代何尝不也是如此)。承认时代的局限并阐述为何本书在这些局限之下仍有价值(不论历史价值还是对今日读者的审美价值),是可以做的工作,但似乎并没有怎么做。也许做起来困难,也许和宣布发现宝藏、鼓吹网飞噱头的宣发策略冲突?于是这些时代局限只能留给读者们去发现了。我其实挺想知道自幼离乡的阿根廷大使对于这部童年枕边书有什么心得好说,他在为本书倾倒的童年时代所沉浸其中的是怎样一个流行文化氛围,而本书在其中为何占有独特位置。我也想听到阿根廷历史研究者、阿根廷人和当代漫画创作者的跨界对谈,捕捉河流交汇处激起的水花。这些有可能还来得及做。
作为长期关注明室(其实自它成立以来毕竟也不算长)、参加了本书摩点众筹的普通读者,笔者只能说自己勉强算是没有感到受骗上当。毕竟本书在排版、翻译、印刷、选纸等方面都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如果有网飞观众误入而掏钱可能其实不失为一段佳话,但评论还是应以诚实为上。参加众筹也收到若干廉价鸡肋小周边,而作为对比,笔者同期阅读另一漫画作品时是不等读完就忍不住上网搜周边来买的啊——这就是漫画的魅力,而这就是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