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分享三个场景,都是我亲眼所见,或许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三个场景催生了这部小说。
秋天的傍晚,天将黑未黑,一个女孩背着一包比她大得多的麦秸走在路上。我看见她的时候,她正从田间小路迈上大路,那是一个低坡,不知道是因为吃力还是怕我看见她,她把头埋得很低。不过我还是看到了她,出于小男孩的调皮,我歪着头去看她的脸,她很漂亮。
春天的清晨,太阳刚刚出来,我去田里干活儿,看到了走在前面的女孩。她从大路迈上斜坡,冲着半人高的麦田扯着嗓子喊,妈,回家吃饭了。我紧走几步撵上她,问她谁做的饭。除了我还能有谁。她有点抱怨的语气,不过不妨碍她看到母亲时露出笑脸。我们走在田边的小径上,我记得那天的露水出奇得重,不一会儿鞋就被打湿了。
冬日的午后,外面是和煦的阳光,她在灶后刷碗,我坐在灶前烧水。那是一个大家庭的碗,加上我们这几个来串门的亲戚,应该比平时还要多一些。突然,她“哎哟”叫了一声,我问她怎么了,她向我展示手上的裂口。手上有伤不能见水。我自作聪明地说,说完我们都沉默了。她看了一眼院子里的阳光,再度把手伸进洗碗水。
这些场景发生在十岁左右(附加的季节是一种记忆印象,不见得准,时辰是准的,这我可以肯定),在长大的过程中,我偶尔会想到其中一幕。在乡间,从事与年龄不甚匹配的劳动的通常是女孩,男孩们大都在玩儿,很难注意到她们。因为个人境遇,少年时我也没少干活儿,或许正是这样我才会看到,并记住。一开始仅仅是类似于同病相怜的记忆,在偶然的回忆中,女孩们的形象开始有所活动——我习惯性地试图形容一下这种形象,才发现概括性语言的力有不逮。是,她们没法被概括,或许正因如此,才需要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