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文学之冬》
3-3.5⭐
“我们必须等,等一个取决于诗的质量,而非政治狂热的时代。”
战争是如何对文学、对艺术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的?战争是如何侵蚀人的心灵,泯灭人的道德的?战争是如何让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恶,而发动战争的人不管如何美化其侵略行为,侵略就是侵略,屠杀就是屠杀。希特勒不管如何歌颂自己的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他做的都是种族灭绝的恶行。二战中纳粹的行为就是一场种族灭绝的“狂欢”,每一片下落的雪花都不是无辜的。
这本书主要围绕希特勒执政后对德国文学与艺术的破坏,许多作家与艺术家为了活命不得不离开祖国到海外流亡。书中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家及艺术家,说实话大部分我都不认识,这一方面知识的缺失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看完了仿佛没看的感觉。幸好还有托马斯曼一家子,不然我真的仿佛在抓握空气一般。
在写作手法上,这本书是偏报告文学的,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直白,没有太多的修饰。因此本书文字也是比较白的,加之对人物的不了解会产生些微枯燥感,有点流水账式的陈述方式。但这样写的好处是你能够不需要结合前后描述就可以得知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较快地了解到信息。
可以把此书看作是了解希特勒登台后不同作家的个人选择与经历的一个侧面。书中提到在一众男作家退出学院时还在极力避免表现出这是对政府的公开抗议,而一位女作家直接表明她永不放弃言论自由。她就是普鲁士艺术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里卡尔达·胡赫。她公开反对学院对院士们的“噤声”,她还坚决反对希特勒在许多方面的政策。她的行为让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但是她从不退让,真的是一位勇敢坚毅的女性。
书里还有一个地方让我触动比较深的,就是焚书。古今中外的极权统治似乎都逃不开焚书,想把人的思想,人的文明,人的勇气都一并烧掉。这种破坏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