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以色列的一场军事奇袭,拯救了被恐怖分子绑架至3500公里外的百名犹太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句话的新闻标题。但这本书大量生动的细节把我带到了当时未知的现场,亲身去面对巨大的选择难题:要不要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拯救下人质,同时埋下更多恐怖绑架的隐患?要不要军事救援,又如何实现如此远距离的救援?
同时,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军事非虚构作品。在这个历史的横切面上,国家元首、军官、士兵和平民都生活化地呈现为为一个个具体的人。读着读着,我有时笑出声来,有时想要流泪。这里有最崇高的牺牲,有反对党和执政党此刻的团结,也有恐惧、绝望,甚至是人性中最深的黑暗——当犹太人质被专门分去小房间时,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在大脑中闪回……
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横切面,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来龙去脉,甚至哪年寿终正寝,作者都交代到了。很喜欢这样的写法,在历史的纵深之处,我们才更会想起:自己路过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什么,能留下的是什么。
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不同立场吗?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国家标签吗?有的人以为这本书是屁股坐到了以色列这边。但其实,正是这些立场的表象让世界战火不断,平民流离失所。真正的战争是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无论哪一国的平民,都不应该受到恐怖分子或者国家恐怖主义的伤害。而唯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才能超越仇恨,实现通往安全与和平的奔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