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第一次跨国反劫机行动,并且取得了神话般的成功。
以色列当地时间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00式飞机从以色列特拉维夫起飞,经停希腊埃里尼科国际机场后,被阿拉伯恐怖组织“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简称“人阵”)的恐怖分子劫持。这次恐怖袭击的策划人,正是在1972年策划了慕尼黑惨案(慕尼黑奥运会上杀死十一名以色列运动员)的策划人之一瓦迪 · 哈达德。
飞机上共有二百三十名乘客,其中包括八十三名以色列人和十二名机组成员。劫机者有四人,两名来自“革命细胞”组织的德国人,威尔弗雷德 · 博泽(加西亚),布里吉特 · 库尔曼(奥尔特加),还有哈达德的两名手下———哈乐德 · 哈里里和阿里 · 马蒂。
恐怖分子能够携武器登机,则是因为经停的是雅典的埃里尼科国际机场,雅典机场以工作敷衍而广为人知,又恰巧赶上机场工作人员的一次罢工,安保松懈,在事后追查时,警察发现转机的乘客根本没有接受安检,而恐怖分子的正是这样将武器偷偷的带上了飞机。
劫机者的第一个目的地,利比亚,卡扎菲的老巢。在利比亚机场,一名官员在登上舷梯走到舱门,用蹩脚的英语欢迎了乘客的到来,也表示了遗憾。他让两名阿拉伯恐怖分子将乘客的身份证件交给他,莫名其妙的恐怖分子将装证件的大袋子交给官员后,该官员竟然坐在一张小桌子上开始为每个证件盖上印章———签发利比亚的过境签证,好像这些乘客不是被劫持,而是包机来旅行。
飞机在加满油后飞往目的地,乌干达,恩德培。乌干达总统伊迪 · 阿明 · 达达是一个手段残忍的窃国者。1960年代初乌干达独立后,国父阿波罗 · 奥博特看中阿明的军事才能,这位出身贫寒连自己确切出生日期都不知道的人,一路高升,成为乌干达陆军司令。1971年奥博特去往新加坡参加会议时,阿明拥兵自立,由于英国的支持,阿明摇身一变成为了乌干达的新总统。这位总统上任后,仅用十天时间就肃清奥博特的势力,根据外界推测,这个一千两百万人口的国家大概有三十万人死在他手中。在与以色列交恶后,这位总统像阿拉伯国家示好,得到了大量金钱援助,还得到了苏联的武器支持(其实只是苏联的一枚棋子)。
飞机落地了,恐怖分子提出了要求,释放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五十三名巴勒斯坦人,外加法国政府支付的五万美元,必须在1976年7月1日中午前用飞机送往乌干达,否则将炸毁在有全部人质的飞机。而阿明,则“作为调解人提供服务”。
五十四岁以色列总理伊扎克 · 拉宾组织营救行动,在大部分方案被否定后,最终确定了营救行动,派出四架大力神飞机悄悄登陆机场,利用少量秘密部队展开奇袭。第一架搭载精锐突击队,携带轻型武器,直奔航站楼干掉恐怖分子和乌干达守军,救出人质;几分钟后,第二架大力神带增援部队降落,携装甲车火箭筒等重武器支援突击队;随后第三、第四架飞机,将携带更多增援部队、医务人员和加油装备抵达,同时负责把人质运回。该营救行动起名,霹雳行动。
在秘密实施军事解救行动的同时,以色列政府计划宣布通过法国与恐怖分子谈判,以争取更多的时间,而宣布之前,则必须把内阁决议结果通知以色列议会外交事务和安全委员会,然而,委员会则由反对党利库德集团组成,领导人是梅纳赫姆 · 贝京,当年伊尔贡的首领。更巧的是,拉宾曾受命炮击过贝京。
两个人是老相识了。二十八年前的1948年6月22日,贝京从欧洲运来一批军火,裝在一艘名叫“阿尔塔菜纳号”的货船上,准备帮以色列应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而当时,伊尔贡还没有纳入联合政府统一指挥,仅仅是达成了初步意向。
时任政府总理、工党领袖的本一古里安提出:大敌当前,军队必领由政府统一指挥,不能存在军中之军,这批军火要全部交出来。贝京拒绝,要求留百分之二十给伊尔贡。本一古里安命令帕尔马赫副总指择拉宾,用大炮向阿尔塔莱纳号开火,一举将其击沉。船上的数十名伊尔贡成员当场丧生,军火全部沉入海底。贝京脸熏得黑黑的被人扔到水里,后被抢救到一条小船上,从爆炸中捡回一条命。
伊尔贡被迫宣布解散,成员以个人身份加人以色列国防军。贝京从此成为永远的反对党领袖,十多年来一直被本一古里安排斥在政府之外。
如果贝京在议会中提出反对意见,以色列政府就不能宣布跟劫机者谈判。如果人质被杀,那就意味着政府营救失败,不得不引咎辞职。这个政治上的竞争对手会怎样抉择呢?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目光冷峻的贝京只彬彬有礼地说了一何:“总理先生,我可以请求短暂的间隔时间,与我的同事进行磋商吗?”随后便带着几个副手离开。
几分钟后,他回到房间,随后的话让拉宾猝不及防,眼睛里一下子布满了泪水。
“总理先生,这不是政府和反对党之间的党派之争,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全国性问题。我们——反对党,将支持政府为拯救犹太人的生命而做出的任何决定。我们会让公众知道我们的意见。”
在第一架大力神降落51分钟后,人质被全部救出。而以色列国防军军官,突击队指挥官约纳坦 · 内塔尼亚胡(约尼),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他被控制塔上一个枪手射中,子弹穿透了他的心脏,他第一个冲上去,第一个倒下。
而在营救过程中,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法航巴科斯机长与他的机组人员。
在与恐怖分子谈判过程中,机长和机组人员已经被提前释放却不肯离开,一定要坚持到所有乘客都获得安全。一个乘客因为一张作为纪念品买来的叙利亚坦克被炸毁的明信片,被恐怖分子认作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人而遭到殴打,并威胁要枪杀他,眼看就要丧命,也是巴科斯机长以绝食威胁才保住性命。
而这次恐怖行动的主谋瓦迪 · 哈达德,于1978年4月1日突然被巴勒斯坦官员宣布死亡。三十年后,两位记者出书披露哈达德死亡的真相,来自以色列的报复行动。
哈达德特别爱吃美味的巧克力,摩萨德专门制造了一盒掺有毒药的比利时巧克力,用某种手段送到哈达德的餐桌上。这种毒药是世界著名的以色列生物研究所研制的,能让人的免疫系统迅速崩溃,期间伴随着极大的痛苦。哈达德就这样“殉道”了。
一个国家究竟有没有权利为保护自己的国民,对另一个国家实施军事行动?行动是否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怎样能既不侵犯他国主权,又保护本国公民的生命?国际社会如何才能组建一个有执法能力和公信力的机构?
书里的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被一致接受的答案。
书看完了,意犹未尽,于是又去找来《红海行动》和《战狼》,酣畅淋漓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