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历史其实是为了提升持仓的胜率与赔率,这本书的回顾是在告诉我们,每一次的行情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有着不变的底色——周期、估值、人性。
>> 打德州扑克的时候,我们永远都只根据自己手牌的胜率下注,没人会去猜下面发什么牌。当你起手对儿A的时候,原则上可以接任何注码;当你拿到杂色“2”和“7”,你不可能期待接下来拿到“2”“2”“7”来下重注。但最终,你拿了对儿A也可能被击败,拿了“2”和“7”也可能会逆袭,结果不能证明一开始的决策是否正确。一两把牌或许有偏差,但拉长时间基于概率的决策大多会胜出。
>> 回到投资,也是如此。研究永远无法回答下面发哪三张牌,研究可以告诉你基于过往的案例和数据,现在持仓的胜率和赔率,但无法保证结果马上出现。好的投资不是未来致胜,而应该是现在就占优。这里并不是说预测未来这件事没有意义,但投资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还没有出现的未来,否则很被动。好的投资应该是现在就好,而不是未来出现后才好,未来出现了当然会更好。
2.在 A 股向来有着投资新兴产业、把握“时代的贝塔”的偏好,因为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背后是巨额的收益率,比如 2015 年的互联网、19 年的新能源,而这些新兴行业的爆发通常与其渗透率息息相关。
>> 比如中国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住房体制改革”,但当时城镇化率尚低,到2003年以后才爆发;再比如智能手机行情,2010年甚至更早就出现端倪,但真正爆发要到2013年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才行。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在我记忆中炒新能源汽车始于2009年年初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2014年也曾经炒过充电桩和电机,但真正蔚然成风、成为“时代的贝塔”要等到2019年渗透率超过5%。
3.对周期股的误解通常有二。其一,觉得是传统成熟行业,所以想象空间有限,收益率不高;其二,自上而下的判断周期股不会回归。但成熟行业的周期波动依然能带来较好的收益,其回归的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举的三一重工的例子可以参考。
>> 1)第一个偏见就是“空间不大”,这其实还是囿于“时代的贝塔”的投资方法,认为只有在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才有巨大的收益率。其实不然,当尘埃落定之后或许才是美好的开始,这时行业渗透率提升或许减慢了,但公司市占率仍在提升,并且由于商业模式趋于稳定,“剩者”更容易成为“胜者”。最核心一点还在于确定性提升,对此可以下比较重的注!
成熟期依然能产生巨大收益。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新兴产业,陶醉于渗透率迅速提升带来的巨大收益。确实,三一重工在2005—2007年涨了25倍,苹果从乔布斯回归到2016年巴菲特开始购买时已经涨了100倍。但这只是事后回顾的成功案例,那些已经消亡的公司不会说话,因此如果算上胜率,这种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并不高。
其实成熟以后的正常周期波动,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收益,三一重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0—2008年,虽然三一重工也是龙头股,但格局未定,2016年以后的周期股波动较小,但叠加估值的戴维斯双升,也是妥妥的10倍行情。这种案例很多,比如2005年以后的格力和美的、2017年的印制电路板(PCB)、2018年年底的猪和鸡、2020年的航运、2021年的煤炭……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投资模式,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尘埃落定前就下注。
>> 2)第二个偏见就是“周期股必须按照之前的模式回归”。比如有的投资者经常会问:“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吗?如果不能,传统周期股怎么会有机会?”其实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前一波周期的印记太深刻了,投资者把周期股的机会和GDP增长一一对应,希望周期股按照之前的模式回归。执着于这种偏见会错失很多机会,比如2016年茅台的景气度回来时,许多投资者担心需求不足,其实后续白酒的需求并未减少。比如2016年挖掘机数据改善时,有些投资者怀疑:“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能高增长吗?如果不能,挖掘机的数据如何持续?”结果后面三一重工数据的持续好转来自份额提升、替换需求和出口。再比如2021年煤炭股起来的时候,有些投资者也纠结宏观数据,结果后续煤炭股的火热得益于多年供给收缩导致的价格爆发。因此,周期股回归有不同的模式,看看美股70年的历史也是如此。
不要用“自上而下”的“伟大的故事”轻易否定“自下而上”的明显改善。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工程机械怎么会持续改善;比如地产行业回落,银行股会受牵连;比如需求萎缩,煤价岂能暴涨……宏观和微观会有某种关联,但直接用宏观推断微观,太过粗糙,更何况很多宏观逻辑也只是基于某个片段的样本。
事实上,2016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实回落,但工程机械由于“更新需求”等因素有其自身的周期波动;2020—2022年很多地产公司陷入困境,但银行业的不良率越来越低;2021年以后的总需求并未大幅扩张,但煤价大幅飙升。因此,除了宏观,每个产业都有其自身的产业逻辑和周期,一旦微观数据和宏观推断发生长时间背离,要小心思考和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