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eien99 2025-01-20 20:40:06

关键名词

马勇,男,1956年1月生于安徽濉溪县。1973年入伍当兵,1977年至淮北煤矿当掘进工,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等研究员,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出版有《中国儒学三千年》等。 晚清四书 苦命天子 天朝的崩溃 叶名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近代的尺度 校邠庐抗议汇校 从《校邠庐抗议》看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 冯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刘韵珂(约1792年-1864年), [1-2]字玉坡,号荷樵,山东汶上人, [3]中国清朝末期官员。 [4]刘韵珂初由拔贡迁刑部郎中。道光八年(1828年),出为安徽徽州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调安庆。后历任浙江、广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道光二十年(1840年),擢浙江巡抚。鸦片战争初期,刘韵珂赴宁波收抚难民,沿海设防。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守,刘韵珂遂加强省城杭州防守。 [4]刘韵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奉命协助钦差大臣耆英筹办防务,遂上奏力荐伊里布可阻英兵“不内犯”。道光帝采其言,命伊里布随耆英赴浙相机办理交涉。《南京条约》签订后,刘韵珂投书耆英,建议各处海口仍需设防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闽浙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刘韵珂罢职回籍。同治三年(1864年),刘韵珂去世。 ; 徐继畬 yú (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人。晚清大臣、学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前后为官30余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徐继畬在家中去世。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徐继畬立身做人、任官为政,颇有特色,既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敢于担当、善做而善成,又积极顺应历史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突破传统藩篱禁锢而汲求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实属难得和不易。 ; 郭佳·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死。 ; 爱新觉罗·耆英(1787年—1858年),字介春,清朝宗室,大臣。隶满洲正蓝旗,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禄康养子,生父为广西道监察御史禄丰。耆英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迁理事官,历官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期间曾与伊里布等签订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因欺谩之迹,为王大臣弹劾,咸丰帝赐自尽。 ;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奕䜣自幼与咸丰帝奕詝一同成长,深受道光帝宠爱。道光帝死后,根据其遗诏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废时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与之签订《北京条约》。次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授议政王,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 [44]。此后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长期为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大部分时间身处权力中心。后逐渐倦怠政事,终在“甲申易枢”中被罢黜。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获起用,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善后。此后至去世前,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但暮气已深,无甚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忠” [1],后世称“恭忠亲王” [16]。有《萃锦吟》《乐道堂诗钞》等传世。奕䜣是洋务运动期间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因精通洋务,被称为“鬼子六”。他建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西人称之为“(清)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 慈禧全传 清代笔记小说大观 乌齐格里·倭仁(1804年-1871年),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中国晚清思想家、书法家、理学家。乌齐格里·倭仁于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擢詹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迁大理寺卿。咸丰三年(1853年),倭仁劾叶尔羌回部郡王阿奇木伯克爱玛特摊派路费及护卫索赃等罪,诏斥未经确讯,率行参奏,下部议,降三级调用。咸丰四年(1854年),命以侍讲候补入直上书房,授郡王读。咸丰五年(1855年),擢侍讲学士。历光禄寺卿、盛京礼部侍郎。咸丰七年(1857年),调户部,管奉天府尹事。后回京,授都察院左都御史。 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擢工部尚书。 张盛藻,字素君,号春陔。湖北枝江县人,丁酉科拔贡,由户部员外郎,补授江南道御史,官至温州府知府。有《笠杖集》、《三雁纪游》。 ; 张盛藻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时,曾上书慈禧太后反对设立京师同文馆(北大前身),奏称: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习之;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督匠役习之。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他上折说: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臣民有了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令正途科甲人员学习“机巧之事”,又借升官、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反对奕訢推动的洋务运动 倭仁(1804—1871),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河南驻防,从小生活在中原大地,饱受程朱理学的浸染和熏陶,学业精进。道光九年(1829)高中己丑科二甲34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侍讲、侍读等,迁大理寺卿。咸丰末,转都察院左都御史。同治元年,擢工部尚书,两宫太后以倭仁老成端谨、学问优长,遂命教读穆宗皇帝。旋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升大学士,拜文渊阁大学士,晋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荣列首辅。 同治六年(1867年),被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其命解兼职。同治十年(1871年),晋文华殿大学士,以疾乞休。 同年,乌齐格里·倭仁卒,享年67岁。乌齐格里·倭仁在理学界始终被奉为正统领袖,为其马首是瞻,可谓深得拥戴,名满天下。其还在弥留之际的《遗书》中,念念不忘要两宫皇太后“勿忘庚申之变”,要同治皇帝“毋以诵读为具文,毋以《诗》《书》为迂阔”,表明其本人一方面至死不忘国耻,另一方面仍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救国的唯一法宝,是“晚清保守思想的典型”。其存世行楷八言联,由里而外呈现出的是一脉贯通的意蕴,毫无艰涩、死板、呆滞、八股腐气,反之有豪迈的墨韵氤氲其间。 ; 花甲忆记 丁韪良(1827年—1916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字冠西,号惪三。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 赫德与晚清外交 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著有《中国论集》等。; 龙廷洋大臣 赫德与中国海关 中国关税沿革史 吴健彰(1791-1866年),清朝中期的“夷务”人才,清政府的外交重臣 [1]。名天显,号道普,小名阿爽。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前山翠微人(今珠海市香洲区翠微村)。出身贫寒,在广州十三行充当仆役。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英语流利,颇受洋商器重。遂积累资金,与外商贸易,逐渐致富。并开设了同顺行,跻身于十三行行商之列。 ;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 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 天国之秋 远西旅人 王闿(kǎi)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王闿运乃一代名士,湘楚大儒。一生交游遍天下,传道授业,门生满天下,世称为泰斗,其力倡通经致用,培育经世英才 ; 斌椿,男,满族,恒祺的亲戚,他曾在山西和江西做过知县一类的低级官员。60多岁时已经闲赋在家。经文祥和恒祺介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请他做文案(秘书)。赫德见中国政府没有外派大使领事等,中国发生的许多情况外国政府基本一无所知,任凭本国外交官随意解释发挥,就想利用斌椿出使来帮助中国打开外交局面。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出国门的官员,也是最早被英国女王非正式接见的中国官员。当时官员们对出国考察都不愿去,也不敢去,而63岁的斌椿报名应征。亲朋故旧以“云风险涛”相劝止,甚至有人以苏武被扣匈奴相告诫,但他决心亲自一试。斌椿是既受政府派遣、又为政府官员中赴西欧考察的“东土西来第一人”。; 西海纪游.乘槎笔记.诗二种.初使泰西记.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 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庇护下的肆行宣教活动,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1]。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缓刑4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49万两。; 平天下 基督教在华传播系年(河北卷) 完颜崇厚(1826年-1893年),字地山,号子谦,别号鹤槎,满洲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之弟,清末大臣、外交官。 [2]完颜崇厚于1853年,获咸丰帝召见,三年后,被委任要职治理京郊的永定河。 [3]1861年,任兵部左侍郎、三口通商大臣,办理洋务,同治年间署直隶总督。1870年,天津教案后,出使法国谢罪。 1876年,其兄盛京将军完颜崇实逝世,完颜崇厚由兵部左侍郎调任盛京将军。疏请择地设官,置宽甸、怀仁、通化三县,增边关兵备道。升昌图为府,改八家镇为县,徙经历驻康家屯,改梨树城为厅,提照磨驻八面城;其通判、知县并加理事同知衔兼治蒙民,议行。先后疏论吉林积弊,请办马,德聚博,清积讼,核荒地,除金匪。又以私尽国场者众,为及窗其既往,已跟者量丈升科,未眼者择地安插,仍留隙地以讲武,称旨。1878年,出使俄国,擅自与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1893年,完颜崇厚逝世。 《里瓦几亚条约》是完颜崇厚永远无法洗去的污点,并与“卖国”联系在了一起,被派往与俄国人进行谈判,却对谈判毫无准备,最终在俄国人的威胁与逼迫下,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这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也因此被弹劾入狱。《清史稿》为其立传,更让他遗臭万年。 ; 文化、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 容闳传 容闳(Yung Wing,1828.11.17-1912.4.21),男,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广府名人 [15]。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2]。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留美幼童 春帆楼下晚涛急 大清公使曾纪泽 外交家曾纪泽(1839-1890)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灾饥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1877—1878 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灾荒,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 ; 谢家福(1847年8月19日~1896年12月16日),榜名家树,字绥之,一字锐止,小字太乙,号望炊、锐庵、兰阶主人、桃园主人、望炊楼主人等。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朝末期慈善家。谢元庆之子,彭福保弟子。 1868年,谢家福中庠生。1869年,应聘上海舆图局。1871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充翻译馆笔述。学贯中西,乐善好施,曾赈济直皖晋豫鲁粤苏浙多省,七获嘉奖。1881年,以国子监学正、议叙知府衔筹办上海电报分局,调任苏州电报分局总办。1884年,任上海电报总局提调。1885年,以知县发直隶补用未赴。1892年,于五亩园创办苏州电报传习所,又创建义塾“儒孤学舍”,名为正道书院,增设中西学堂。1896年12月16日,谢家福去世。谢家福工书,善擘窠大字。能文通医。喜搜罗未刻之书,为人集资刻印余治、陈寿熊等人遗书。辑刻有《望炊楼丛书》《磷血丛钞》《重刊良方集腋》等。著有《兵事纪略》《通商简要》《善后私议》等。 ;天愁地惨的时代的中流砥柱; 湘军史 湘军史稿;235页制造贫民一句有所揶揄; 更新而不去旧岐黄医道 医学图文史 德贞传 德贞,男,字子固(John Dudgeon,1837—1901)。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人,1862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外科学硕士,1863年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行医传教。1865年,德贞在北京创办第一所近代化医院——双旗杆医院,即今天协和医院的前身,他为无数中国贫穷病人化解病痛、化险为夷、救死扶伤,被誉为京城名医和良医。 ; 驱逐 民主的阴暗面 中法战争诸役考 中法战争史 徐延旭(1818年—1886年),清末官员。山东临清人。字晓山,号虚谷,一号覆齐。 咸丰进士。先后任知县、知府、道员等官。1882年,升任广西布政使。次年3月受命与广西提督黄桂兰等筹办中越边防。同年10月任广西巡抚,驻军越南谅山,为东线清军北宁前敌指挥。1884年中法战争时,徐延旭率部驻守北宁城区,曾6次上疏请战,但因备战不力,指挥调度无能,致使1884年3月法军三路进攻北宁时,清军不战而溃.后被革职,解京入狱,判斩监侯。后改为充军新疆,未离京即病死。 ;史念祖(1843-1910),字绳之,号弢园,别号俞俞子 ,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花卉、工诗,清代刑部尚书史致俨孙。念祖幼颖异,好读兵家言。逾冠,入赀为通判。从乔松年军解蒙城围,有功。僧格林沁战殁曹州,捻益炽,皖北麋沸。念祖率师复英山,克高圩。雉河集者,张洛行老巢也,英翰守之,陷重围,誓必死,念祖计出之,而自驻其地,期以二十日相见城下。乃为均粮法,数却寇。尝坐堞上弹琵琶,教士卒歌,寇出视,皆惊叹。一日,闻枪炮声,知援至,与寇战,乃令居民登陴守,别选锐卒四千分道夹击,纵横扫荡,寇大溃,谒英翰止逾二日云。数保道员。 ; 晚清史探微 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盛世危言 郑观应(1842年~1921年,一说1922年 [13] [23] [22],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广府名人 。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爱国者。他和唐廷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后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宣统元年(1909年),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郑观应的著作有《盛世危言》、《易言》等,《盛世危言》一书首次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首次使用“宪法”一词,由此开启了中国最高法意义上的宪法理念时代 。书中还主张习商战、兴学校,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以富强救国为核心的变法大典。光绪皇帝看到此书,下令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这部著作问世后社会反响很大,时人称此书“医国之灵枢金匮”,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蔡元培也推崇《盛世危言》 。《易言》更传到韩国,在韩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广学会 1892年始称广学会,含有“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之意,诣在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从而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R.赫德为第1任董事长﹐韦廉臣﹑李提摩太等先後任总干事﹐慕维廉﹑林乐知﹑艾约瑟﹑丁韪良﹑李佳白等皆为重要成员。曾在北京、南京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该会编译出版大量书籍报刊。历年所出宣传神学及政法﹑史地﹑实业﹑理化等书达2000多种﹐其中包括宣扬殖民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书籍。所出报刊有《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女星》等。著意鼓吹改良主义﹐在晚清对维新派士大夫颇有影响。 ; 清日战争 翁同龢日记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