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钱德勒演员去世,震惊又悲伤。孤独又幽默的他让人觉得聪明又可靠。新年后微信读书听完了自传大概,又回头看了书友们的注释,感觉有些物是人非,从难过变成长叹。
从书里看,钱德勒形象和剧中很多情节贴合或者来自于马修的经历,这使他独一无二的成功演绎了角色。虽然都是缺爱而不得,但钱最终跨过那个坎,实现了马修梦寐以求的人生。所以两者得分开看,不能因对角色喜爱过分同情演员本身。
马修的原生童年确实是不幸的,但是似乎没有他所感受的那么糟糕。他的父母还算是中产以上阶层,虽然成绩不好还是能培养他网球的道路,后面选择表演,也有一定的助力。物质上他并不是贫穷的。我觉得他太过于在乎童年的缺失,或者说是在大家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换中懂得了求不得,有些事无能为力的道理,学会了不强求自己,也学会爱别人和被爱。但是马修没有!书里很多地方,当他遇到特别是感情上无能为力的地方,他更倾向于逃离。他主观上觉得自己会把事情搞砸,潜意识里也放任如此,以达到自己无助的童年复现。
他的经历固然有外界的偶然因素,可他本人的原因似乎更多。很多人都有不幸的童年,很多人为此痛苦,但这并未阻拦很多人向往幸福的生活。相对那些真正的不幸者,他要幸运太多。他有英俊的外貌和过人的演艺天赋,还有很多好友支持陪伴,特别是有很多优秀的另一半,甚至鬼门关走了几趟还是活了下来。但是他都并不是那样珍惜。他觉得内心空虚所以就选择各种物质麻痹自己:尼古丁,酒精,性爱,毒品;事业上他的懈怠导致所有人受损;医护也因为他是名人被迫纵容他;尤其是他用接受不了长期亲密关系的借口掩盖花心的行为,出轨救他命的伴侣。假如剧中钱德勒也这样,恐怕不等Ross吼叫完,Joey就先揍死他了。假若不是老友记,不是年少成名,没有名人效应和金钱的他早就不在人世了。
这本书看完,当年六人分开的哀愁就释然了。哪有那么多美好的结局呢,拥有很多却一摊麻烦的马修可能才是世界无常的真实。几点感想吧,也是对自己的反思:
1.不要执念太深。他毕业晚宴上才接受父母无法复合的事实,去世前一年才真正原谅母亲,补上那个空洞。但是生活中大多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如果件件执着,要个说法,那只会永远困在过去。我们成熟的标志就是了解能力有限,和接受时间流逝后的现实。过深的执念也加强了他孤独的性格和对亲密关系的不自信,削弱了他站起来的力量。佛家八苦,他一直在“求不得”里煎熬。
2.唯有自救方得解脱。相对他人,马修更容易走向毁灭,但是他并不是没有选择,相反很多事是双面的,他可能选择更多。比如他有名气和金钱可以做些喜欢且有意义的事,也很有魅力,容易选择满意的伴侣。甚至生命他都有过几次!但他内心认为自己是无力的,语言被爱和救助,这也一次次给他重新涉毒成瘾,出轨,搞砸生活有了借口。“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他内心渴求上帝的恩赐,殊不知他的决心和对自己的爱才是真正的上帝。
3.成瘾物质绝对不能小视&万物都有标价。前半部分还有钱德勒的滤镜,外加马修本人的幽默,更多是叹息;后半部分涉及他摄入各种成瘾物质的行为简直就是让人发指。世界级的名人可以不顾粪便满身的健康和亲人支持,一次次放下尊严只为嗨起来,普通人的下场恐怕就更惨了。他自己也说,当年他并不知道让他安静美好的事物会有那么大的代价。另外,也可见美国的社会问题了。国内妥妥的吸毒典型,在美国却是对抗“成瘾症”的模范?“成瘾症”强调了“症”,是病,不同于国内“毒”强调危害,淡化了道德批判,加深了同情。必然是很多本该体面的话语权阶层也深陷其中以此遮羞,可怜他们的全面泛滥了。
斯人已逝,不能批判太多,只愿他辉煌又糟糕的一生能带来一些警醒。死在浴缸里的马修像极了二季四集孤独离世的Mr.Heckle。日后清醒时的他是否会想起这个场景:钱德勒轻关上门,说了再见。剧外的人生中总有人会成为哈克先生,我们担心是自己,没想到是也有马修。我们也在心里轻轻的为他关上了门,说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