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重金属海王星 2024-08-19 09:13:20

凛冬已至,他们何去何从

几乎放弃了对整个大环境的描述(作为历史背景,我们也算相当熟悉了),本书聚焦于其中一个特别的群体——艺术家们。

如果比作纪录片,镜头紧紧地跟随着书中各种名字的身影,在1933年初的那个冬天,短短几周之内,情形急转直下,在同年5月10日臭名昭著的焚书日之前,一切早已发生……

不止小说家,还有诗人、剧作家、画家、记者和出版商……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托马斯·曼、布莱希特、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他们至今大名鼎鼎,作品流传经久不衰,也有一些名字闻所未闻,但当时在德国文艺界名噪一时,甚至在一战时期已经成名成家。但是在这个冬夜,希特勒来了,正如作者所说,在1933年,同时代没人能想象他做了什么,但是,他们需要作出选择,对于生命、财产和自由,而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凛冬将至!

艺术家们算一个挺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自由、独特、个性的行事风格一不小心就滑向放浪形骸、放荡不羁。而这些艺术家气质,和希特勒和纳粹和第三帝国所追求的所谓“一体化”的审美格格不入。正如书中所展现的,他们有些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曾经战前的1913年夏天,他们是“世纪之交的浪荡子们”,而现在,又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悄然到来。

1933年1月28日星期六,雪夜。希特勒将被任命为总理在表面上似乎没有任何影响,人们照旧参加舞会、沙龙,喧嚣而略显无聊;他们像往常一样,写作小说、演讲、剧本按期排练、上演;接受文学界的批评,也反驳……

最鲜明反对纳粹的最先被盯上,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同名电影被禁止放映;布莱希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出;有三百多名人员的剧院因为其中13个是犹太人被指责;亨利希·曼被迫辞去文学系的职位,有人继而因此愤然辞职,院方的通告反倒轻描淡写:感谢作出的贡献,并表示遗憾……

形势是逐渐严峻起来的,越来越多人感觉到被盯梢被追踪,冲锋队本来就是一群流氓和无赖,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漫画家乔治·格罗兹的家被直接闯入,卡巴莱演员在演出中认出了有探子在记录……预知了危险的艺术家们准备出逃,但这个决定也并不容易作出,首先资金不够,不动产很难处理,家人朋友又该怎么办?离开故土和熟悉的文化语言,自己的艺术才华能被陌生的人群再次接纳吗?事实证明,即使成功出走海外,每个人的身心都受到流亡之苦,至于财产,多数人被迎接的时候,手上仅仅提着两只单薄的皮箱。

托马斯·曼一家是除了布莱希特以外最犹疑不决的,也是纳粹最无法容纳的对象,“出国度假”的曼对仍留在德国的子女不断表达希望回国,而家庭司机却劝说他们“尽可能低调”(原来他正是冲锋队派出的探子)……

有人选择逃亡损失惨重就有人因此得利,席林斯当上了艺术学院的院长,他把自己的文学成就不行归咎于犹太裔艺术家的剥夺;还有贝恩,一个认为艺术和政治本应泾渭分明的诗人,却作出了积极配合“一体化”的选择。

每一篇日记般的呈现中都有“今日要闻”,从冬季流感爆发到渐渐平息,而冲突和抵抗却日渐激烈,不断有人受伤和死去,不断有人遭到逮捕。这正是选择留下的少数人极有可能遭遇到的。

有人正在拟定书单,然后从私人藏书到书店、图书馆,遭禁图书被搜罗出来,3月7日德累斯顿,这是纳粹党的一次焚书。埃里希·凯斯特纳,曾创作过许多广受欢迎的儿童读物,他选择留下,也是唯一目睹自己作品被焚毁的作家。

记录的是一些人的选择,作者想说的却是:人类最为珍视的,最应该捍卫的,失去的时候却可以如此迅速,只要短短六周。文学之冬,也是人类文明之冬。凛冬已至,春天何时归来?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