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志远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方志远教授关于明代制度史的一部经典之作,两版的评分分别是9.4分和8.8分,对于明史学习爱好者而言,是入门的必读参考书,在国图上一版已经是基藏图书,需要预约不外借了。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千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变革,有着诸多的复杂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严谨而系统的论述了“明代国家权力结果及运行机制”
上篇讲述的是明代中央决策系统的权力关系:包括内阁、内监与皇帝,
这是废除宰相制度后的重新组合;
中篇讲述的是明代中央管理系统的权力制衡:包括外廷、内府与科道,
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宦官系统是如何与六部五府的外廷文官与武将是如何相互制衡的;
下篇则是明代地方国家权力的调整与重组:抚按、司道与乡里组织,省、道、府、县、乡里,明代的权力在步步深入,利用与控制始终是重点。
从横向和纵向来说,内廷与外廷,中央与地方,又有“以内制外、内外相制”,“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基本特点。
关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与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章节都特别详细精彩!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废除之后又会怎么办?
明初承袭元制,中书省一府独重,朱元璋是不能允许朝廷有两个权力中心,他不希望皇权之下,还有一个强大的相权,于是逐步开始对中书省权力的消夺乃至铲除,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获罪被诛,朱元璋对群臣宣布,废除中书省和中书省的丞相,仿照周朝六卿制度,提升六部的地位。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明太祖实录》)。然而扫除威胁皇权的相权因素之后呢?工作狂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八天里,要处理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明显力不从心,为了补充丞相制度的空缺,令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后逐渐演变成内阁,后世内阁权力不断膨胀,有对奏事“票拟”之权,明世宗认为,内阁首辅“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与内阁外朝相制衡的是内监了。
从内监不得干政到后世与内阁分权
朱元璋时代,内监就已经有了七监的规模,后又发展成四司八局十二监的“二十四衙门”,其中以司礼监为首。为了“以内制外”,直接影响司礼监权位变化的关键事件,是宣宗令内阁条旨和伴随而来的“批红”之权,
其用意在于建立一套能和外廷分庭抗礼的内廷机构,想的是“朝廷总之”,造成内阁与司礼监“对炳机要”的局面,此消彼长,后世宦官系统已成为明代国家权力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
在宦官群体的知识化结构下,司礼监也不都是坏的,如明神宗时期纵宦官以矿税为由,敲剥天下,张宏时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苦谏不听,遂“绝食数日而卒”,以死谏君。
同时宦官专权也并未失控,如刘瑾、汪直、魏忠贤等权宦,皇帝都可以一道敕书拿下!
重大的制度事件还有很多
用人制度上为了抵消内阁与内监的影响,吏部铨选中出现“掣签法”,此法有利有弊,沿用到明亡;
争议不断的南北方科举名额问题,其实自洪武朝就有了;
了解了明朝的京军三大营制度,才能知道为何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于谦在京师还能有10多万三大营?
新版书后还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进简表”从时间上从洪武、永乐、成化,嘉靖朝,可以一眼看清演变的过程。
全书618页,选取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和众多相关实例,涵盖了大明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变化历程,参考文献遍及正史、文集、笔记及其他文献,今(近)人论著以及学术论文,是看清明朝,入门明史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