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可能曾几何时看过下面这段话
“起初他们迫害共产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马克思的信徒。
后来他们迫害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日耳曼人。
再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牧师。
最后他们迫害到我头上,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没有人能为我说话。”
本书的背景正是写在1933年1-3月,从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开始,到国会纵火案后纳粹独裁起来开始对各种民主人士的迫害建立集中营结束。这是一段德国文学史也是德国政治史,独裁也不是一天就起来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逐渐了解纳粹这种思想是为何能够在1933年的德国盛行。当时的德国是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盛行,两种都是魏玛共和国逐渐崩溃失控,德国民众寻求突破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带来的弊病的道路。不过纳粹更善于导演与煽动街头。
纵使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丧权辱国”,但在文学界却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也许这就是苦难的意义所在了吧。全书收集了德国当时33个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剧场人、记者等文艺工作者,以亲历者或家属的档案、报纸、图书、日记、回忆录、手稿、照片等资料去进行挑选、汇集、加工、整理。按着历史发生的时间以第三人称视角去进行多人场景创作,有些章节结尾还配有当日的要闻,能够有效地提高读者阅读时逐渐上升的紧迫感和压力。中间插着一些当时著名的作家、剧作家等文艺工作者的照片,凸显史料价值和真实,仿佛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就像在读当天的报纸,看着昨日的新闻。
作为作家、记者、剧作家、画家他们有在用笔去战斗,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文斗,但是毕竟艺术是阳春白雪与广大街头的群众是有一定距离,而纳粹正是利用了百姓对生活的不满,调动民族主义情绪,去把他们树立成一个个活靶子。攻击他们意图颠覆国家,是不和谐的因素。纳粹在大家的回忆里是靠武力和阴谋去操作修改宪法,用氛围去压制理性,用暴力去压制对手。
书的开篇像是个普通小说的开头一样,一场盛装的宴会即将开始,开始介绍的人物们不过都是谈些家长里短、小情小爱,似乎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妙,没有什么政治纷争存在。在这个阶段,尽管大家都对希特勒这样的纳粹当选表示担心,但是政治压迫感并没有那么浓郁。但俗话说字越少事越大,一些含有共产主义革命话题的话剧被干扰中断,除了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的票数都不及纳粹。这一天的结尾却又有很大的篇幅预告几周后这些的动向,人物的命运像小舟一般随波逐流,一些人已经预感暴风雨的来临,一些人还保有幻想……他们似乎阻挡不了这股洪流,要么站在车上,要么逃出这条路,要么被这个战争列车碾碎在淤泥里蛰伏。
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作者选取的这33个人,很大部分是逃亡国外,但这是金字塔的顶端的一小部分,他们是有钱的,他们是可以轻装上阵的。也有部分人是留下来。拿笔作斗争,为了民主德国发出不同于纳粹的声音。更有天真者想要通过投反对票去赶下希特勒。过了几天,希特勒当选了,人们那时在想没关系的,纳粹就只有一个部长,实权少。又过了一周,当纳粹掌握舆论和警察,人们又在想过几个月纳粹就会被赶下台去。又过了一周,国会纵火案发生了,人们又幻想纳粹只能当选一届2年。又过了一周,法案生效了,德国人民各种公民权都被剥夺了,原来的宪法已经失效,冲锋队他们开始抓人了,人们已经感觉到了这锅开锅已经沸腾了,很难去抗争了。先是共产党人,又后是其他民主政党成员,又然后是犹太人,接着是报纸、广播电视、图书……望着街头巷尾的火队,图书和档案资料在燃烧,整个德国文学界终于迎来它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