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momo 2023-11-22 11:37:18

在奔袭的时空切换里,体验百分之一百五十的阅读

本来以为要明年才能读到的书,不想《读库》送了个惊喜,2024年第一期在2023年底送达,又因为订了L套装,这本《奔袭》就一同到来。

为了让全年订阅用户体验到先睹为快的“尊贵”,网店明年1月9日才会上线这本《奔袭》。那也就意味着,要在这之前读完才真的能享受到超前点映的福利。这是哪位大师想出来的催读大法,酒未开樽句未裁,非读不可的气氛已经烘托到位。

打开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几乎是因为刚读起来就发烧了,被迫停了几天,但再拿起来,气息没断,是那种追着书读完的感觉。

其实这是一个未读就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恩德培机场解救被劫机人质的军事行动,因为是真实的事件,结局已经在47年前定格。对于一个非军事迷的普通读者,为什么会读进去一本讲述事件始末的书?也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得好。

“写得好”还是笼统了一点,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写得好,这里特指技术层面的文字把控的那种好,更确切的说,节奏好。

整本书的文字呈现出的是一种镜头语言,作者甚至不是把自己放在编剧的角色,而是直接坐在监视器后面。发生在1976年7月的事件,在作者的运镜调度下,却不着急,从四年前的一次劫机事件讲起。而当摇臂上去,镜头又拉到历史的远景,再聚焦到当时,从事件发生开始,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相关的各方,劫机者、人质、恩德培机场守军、各国政要、执行任务的特种兵和他们的亲人……镜头前的人或是群像,焦灼感扑面而来;或是特写,你甚至可以看到英雄在大战来临之际给女友写信的一笔一划;各种视角的切换,身处其中的各方所思所想、一举一动,这一切都在幕后掌镜的作者掌控中,成竹在胸,抽丝剥茧,一一呈现。但这镜头又不只是还原当时,再一切换,从那时那刻到当下,长镜头里见到的是后来,那一年的蝴蝶扇过翅膀,影响直到今天。读完全书,竟如看了一部文字版的电影。

这种还原历史事件的非虚构作品,又有一种怕,那就是怕陷入到史料深山里爬不出来。恩德培事件的资料不说浩如烟海,也是满坑满谷,书后的参考资料清单,涉及的书目、电影、音乐就达42项。但写得好的另一个标准就是,详略得当。此刻作者又化身剪辑师,既不贪恋素材,也不炫技,而是从读者的视角对资料进行剪裁。必要的细节不吝笔墨,比如为了把车辆伪装成当地高官的座驾,车上要插彼国国旗,这还不简单?可当时两国没有交情,又不比现在随手搜索分分钟高清图搞定,愣是凭着人的印象描述,用彩色记号笔画了一面当地国旗,甚至连白布都是用一面白床单剪出来。奔袭的结果越是成功迅速的不可思议,前面争分夺秒准备中的种种捉襟见肘越显困难重重、千钧一发,当时的每个人谁又有上帝视角?留白处凝练到极致,当奔袭的部队出发,只写了一句长 官对妻子说的话:“明天早上,要么股市暴涨,要么我被吊死在广场”。

历史事件往往自带凝重的气质,无关结论,因为一切都已无可改变,又都影响着后来的种种。书中有些看似闲笔的段落,却并非无心,恰恰把人带入这种历史感的氛围中。比如这一处,“自1929年修起机场的半个世纪内,许多国家的乘客都曾在恩德培驻足,其中最有名的是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当时还是公主的她去肯尼亚访问,听到父亲乔治六世逝世的消息,紧急从乌干达辗转回国继承王位。在这里候机时,她已成为英国女王。”读到此处,想到成书之时,女王已去世,不禁唏嘘。

若说还有让读者不满足之处,作为一场事件的讲述,大多从奔袭的一方视角铺陈开去,对劫机者一方的刻画稍显不足。如果用一部电影来比,双方的对峙感不够,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比例分布,而是人物质感上。

作战计划制定后,国防部长去请教自己的前任,得到的答案是:“对于这个计划,我不是百分之百地支持,而是百分之一百五十地支持。”读到这里给这句话贴了个标签,都什么时候了,您还在这玩儿预期违背呢?合上书,却发现这是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一百五十的酣畅淋漓。

以这本书作为2023年新书阅读收官,终于圆满。也许一个新年愿望,世界和平,平安顺遂。希望普通读者生活在一个英雄可以如愿退役读书,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空里。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