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袜皮作为一个成熟的推理小说作家,总是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来回逡巡,而她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在最近的几部作品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说这一次她的新作《易碎品》中的故事和诡计之前,本作有一个非常值得拿出来特意说一下的特点,即本书是非常难得全书以第二人称完成的作品。用第二人称的作品并不少见,例如排名豆瓣图书TOP100以内的叶真中显的《绝叫》就是用第一、二、三人称分别完成篇章叙述的小说。但像本书一样,全书每一个章节都是用第二人称完成的作品却非常稀少。虽然何袜皮出于叙事流畅度和阅读舒适度考虑,本作的每个章节都是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但即使这样,她也还是对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坚持用第二人称来讲述故事。
使用第二人称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始终抽离出故事之中,以一种似乎全知全能的神视角完成对故事中人物和经历的冷静旁观,也是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读者可以享受到一种虚拟的领先于书中角色(甚至是作者)先获得真相的快感。而全书最后一章的视角则完全体现了超脱物外的叙述特色,以一棵植物的身份讲述了对人类的爱恨情仇的看法,这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第二人称叙述的最终落脚点,同时也让读者从对前面故事中人物的移情中剥离出来,重新从更宏大的视野去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个故事。
在整个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何袜皮借用多重视角转换同时完成了两个事情。一是通过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变换,使得一桩又一桩旧案浮出了水面,而这些旧案又和书中不同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原本看起来没有关联的分散的案件,却在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讲述中完成了案件的串联。二是通过多重视角逐渐揭露事件的真相,即使读者在看某一个人物的章节时无法窥得事件的全貌,但作者会在后文中以事件中另一当事人的视角展现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这种文本结构也不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毕竟读者能够享受到窥视探得不同人物秘密的优越感,也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这恐怕也是何袜皮在本作中想实现的创作目的之一吧。
每个人人生中都是残缺不全的易碎品,爱情如此,亲情如此,友情如此。也许表面看起来很牢固的感情,却像是玻璃瓶一样,稍微磕碰一下可能就会碎成一地,本作中每个人物的感情都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这也是本作用《易碎品》来做书名的理由。而再进一步仔细阅读一下每个人物的章节,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除了几个警察的视角和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女主角方瑶之外,其他人物都有着黑暗的一面,有些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光亮的地方。书中所有角色似乎都被一种黑暗所笼罩,而唯一可以解救这些人的角色却从本书一开始就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而最后作者说明白整个故事的起因,也如镜花水月一般,完全出于一个偶然和一场误会,读者看到最后也许会感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稳定,也会为原本不应该发生的案件而悲伤。但我们却还应该认识到,书中案件的产生,其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那一次偶然,而是书中人物性格造成的悲剧。从这个角度去看,犯下案件的罪犯的内心早就没有完整的灵魂,也许其内心世界是更敏感的易碎品。
最后,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推理小说类型来描述本作,但至少可以说是一部好看的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