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阿元聊历史 2025-01-20 11:29:11

大部头50万字,阐析明代权力架构的内在逻辑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出品方:大学问

这是一本有关明代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其形成的经典著作,以明代的国家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为切入口,对这一庞大的国家机器展开了从螺丝钉到整体架构的详细剖析。

众所周知,明代君主制的强化,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而明朝后期君主普遍地“不理朝政”,也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两者听起来冲突,却是明代皇权至高无上的共同表现。那么,明代的决策系统,是怎样让天子得以“垂拱而治”的呢?

这得从明代特设的机构——内阁说起,内阁起初不过是明成祖朱棣临时设立的参赞班子,因为明代早期权力结构存在着严重弊端,这一机构得以制度化,逐渐执掌皇帝诏令草拟大权。明代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故此,其地位与作用,完全取决于皇帝对其的信任。不过,内阁的票拟权有相对的自主性,阁臣得以对皇帝进行囿限的举措,倒也常见。

司礼监的崛起,可视作皇帝对于这一囿限的回应。司礼监是皇帝压制内阁的工具,其崛起的过程,是明代决策权力中“以内制外”的典型表现。司礼监对于内阁的压制,典型的表现,就是内阁与司礼监对于国家决策的双重负责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中,司礼监事实上有着对于内阁票拟的审批权力。与内阁的票拟权一样,司礼监的“批红”权同样来自皇帝的授予。

从这里就能看出,明代权力结构的内在逻辑了——“以内制外”并不仅仅局限于内阁与司礼监之间,而是一个有层次的架构:相对于外廷,内阁是制外的“内”,而司礼监相对于内阁又是新的“内”。这一层次的核心,当然是皇帝本人,皇帝根据亲疏远近划分权力的大小,而他的意志,决定了结果。

到了明代后期,皇帝不理朝政,正是这一架构内部的集体决定——对于皇帝而言,这套体系足以支撑其满足自身需要,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对于宦官而言,这令其有时机捞取利益;而对于阁臣而言,尸位素餐,反倒能免遭祸患。

所谓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终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明代的灭亡,何尝不是亡在这一体系上了呢?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