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爽文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种英雄行为:一种是关羽向曹操夸张飞:「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一种是刘备在曹操大军压境时不弃十万百姓携民渡江。
这两种英雄行为一个是武力巅峰,一个是仁德榜样,难有高下之分。战场上硬桥硬马的拼固然很难,但解救一众手无寸铁的人质似乎也不易。如果硬要评个先后,最厉害的行为应该是这样缝合一下:先千里走单骑,然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再携被困百姓脱险。
这个场景听上去像是在写爽文,但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发生1976年发生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真实事件:在仅仅准备了几天后,约200名以色列突击队队员长途飞行4000公里,绕过中途若干敌对国家,驾着4架飞机秘密降落在重兵把守的恩德培机场,发动奇袭。最终以仅牺牲一名突击队队员的代价,击毙7名劫机者,成功拯救106名人质中的102人,并带着他们飞回4000公里外的祖国。
《奔袭》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如果这事不是真实发生过,这本书估计得归在「科幻类」。
二、奔袭: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
奔袭恩德培的真实难度甚至比前面这段表述还要大,因为这是反恐行动史上第一次的长途奔袭。也就是说,当以色列最高行政长官拉宾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人类历史上还没有类似的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拉宾不仅要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内阁。因为一旦行动失败,内阁将不得不引咎辞职。即便如此,内阁17位部长依旧全票支持行动。「 恩德培行动当日,拉宾离家去往指挥中心之前,对妻子说过『明天早上,要么以色列的股市暴涨,要么我被吊死在广场』」。后话:这个没有吊死拉宾的特拉维夫市政厅门前的国王广场,在拉宾被刺身亡后更名为拉宾广场。
恩德培行动的成功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特种部队。恩德培行动1年后,汉莎航空被劫机,西德特种部队上演德国版「恩德培行动」,千里奔袭解救了人质;4年后,英国特种部队奇袭被KB分子控制的伊朗大使馆,解救人质。甚至在35年之后,美国特种部队在猎杀本拉登时,指挥官还参考了恩德培行动的相关资料。随口一说,这位指挥官是时任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曾于1995年撰写《特种部队》一书,分析了特种部队史上8次最著名的行动,其中就有恩德培行动。
除了改变反恐方式,恩德培行动也改变了恩德培机场所在国乌干达的历史。当时统治乌干达的是暴虐的阿明政权,这人做事有多罄竹难书呢,2012年上映的那部搞笑电影《The dictator》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他。而他在现实中的恶行比电影更夸张,毕竟电影还要考虑分级,而现实不用。恩德培行动之后,乌干达国内外都意识到这人不过是外强中干,一方面国外的援助暂缓,一方面国内威信下降。阿明则进一步逆行倒施,仅3年后,在内外交困中,阿明政权就垮台了。
恩德培行动当然也改变了以色列的历史。虽然从军事意义来讲,其重要性远不如以色列的立国之战以及随后的多次中东战争。毕竟机上乘客基本都是平民,解救成功或失败,对国家的实质影响并不大。然而从国家认同的意义来看,这次行动的成功一点不亚于中东战争。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是需要有载体的,而没有什么比这样略带神迹的行动,更能增强民族和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不难理解当满载解救人质的飞机降落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时,举国欢腾。眼神好点的以色列人估计还能看到空中飘着8个字:「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恩德培行动对以色列的另一个影响延续至今。参与解救行动的突击队是精英里的精英,日后不少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当时的队伍里「站着众多未来的精英人物:副最高行政长官、司令官、议员、部长、企业家……还有多位将军」。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在恩德培机场唯一牺牲的那位队员吗。他叫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人称约尼,哈佛毕业。戏剧性的是,约尼其实是这次行动的现场指挥官,他本可以坐在更安全的指挥中心,但他选择用生命来阐释什么叫「身先士卒」,成为唯一牺牲的队员。他的这份悲壮颇有点巴顿所说的「一个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而更戏剧性的是,他在牺牲后成为恩德培行动里对以色列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长话短说,他有个弟弟,MIT建筑系毕业后,又拿到MIT商学院MBA的学位。恩德培行动时,他刚收到顶级咨询公司BCG的offer。得知哥哥遇害后,他果断辞去工作,成立了反恐研究所,然后从政,最终在1996年成为以色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且成为任期最长的一位,直到今天仍在任:他就是本雅明· 内塔尼亚胡。毫无疑问,他当选的好感票中,一定程度是出于民众对他哥哥的纪念。也可以想见,他必然是风格异常强硬的鹰派。2023年10月,哈马斯KB袭击以色列音乐节,并掠去一众人质。他立场坚定的要求对加 沙采取行动,这一行动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三、《奔袭》:好莱坞大片加纪录片
奔袭恩德培是个大事,《奔袭》是本好书。我是在深夜哄完娃之后打开的书。翻开性 冷淡的封面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充满了电影感,阅读体验极佳,仿佛在看美国大片。
因为事发突然,以色列政府并没有多少时间做决策。而做出奔袭的决定后,突击队员则只有几天时间准备。同时,以色列还使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兵法,假意和劫机分子谈判。短时间内各个条线的事同时发生,就像反恐美剧《24小时》。不熟悉上下文的读者很容易被绕晕,但作者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详略得当,既烘托出紧张气氛,也没有忘记重点,推动主线剧情的发展。
书中明面上的高潮是恩德培机场的营救现场,枪林弹雨,记录的栩栩如生。而暗线的高潮发生在更早之前:当以色列最高行动长官决意展开营救后,各相关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保障计划的执行:海军提议用橡皮艇;伞兵提议空降;人质所在航站楼的建筑公司送来全套设计图;去过乌干达的士兵提供了曾在机场的视频……确定营救方案后,火速搭起航站楼模型演练;全国上下找奔驰车;一群人凭印象手绘乌干达国旗……这种「众志成城」的感动,中国读者应该非常熟悉,就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这书像大片的另外一点是,在紧张的情节中,会时不时蹦出来一两个花絮,让人既好气又好笑。比如在消灭完劫匪,撤退人质的过程中,因为乌干达的军队随时会过来,应该越快撤离越好。但 「有些人不愿意丢下财产,带着箱子走出来,有个男人甚至跑回去拿一个标着『免税』的名贵皮包」。这实在是太典了。又比如一位空姐受了轻伤,坚持要求突击队员背她上飞机。事后,她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只有这位士兵,像英雄一样把我救出去」。而士兵当时心里想的是,为什么不能自己好好走出去?!并「默默地把她转了个方向。这样,子弹来的时候会先射中她」。
《奔袭》的另一大特点是除了有大片的精彩,也有纪录片的厚重和踏实。
这不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虽然故事发生在1976年,但书却从五千年前讲起。书本身只有200多页,自然不可能讲全犹太人的历史。犹太人 复 国、巴 以冲突又是特别容易引起争辩的议题。但如果完全不提,读者会难以理解劫机者对犹太人的恨由何而来,也难以理解为何“「犹太人走这边,非犹太人去那边」的提法是以色列人的禁区。
作者采取的方法很聪明:尽最大可能进行中立的描述,且提供的背景信息不多不少。一方面,提供理解本书所必须的信息,让一个即便完全不了解以色列历史的人,也不需要额外查阅资料就能读懂人物的立场;另一方面,没有过度发挥,避免喧宾夺主,这样能让读者聚焦在解救人质事件本身,而不是立场之争和路线之争。相信不管你是左是右,读完之后,都会感慨这确实是一场堪称奇迹的营救行动。
虽然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但作者在史料的搜集上还是下了硬功夫,书尾的「参考资料」列表可见一斑。本书也基本做到言必有据,「无一字无来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甚至考证出,在撤离途中,满载获救人质的飞机上,播放的是 以色列著名民谣乐队「蜂巢」的《小王国》。作者不愧是中国摇滚迷中文笔最好的、中国文字创作者中最懂摇滚的人。
恩德培行动值得更多人知道,《奔袭》值得更多人读到。正如书中引用的那段话:
在一个充满悲剧和挫折的世界里,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并告诉我们:恐怖并非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