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了尾鱼的《枭起青壤》,算下来,差不多看了三天的样子,一个下午,三个晚上。除了这一本,我之前也看过她的《龙骨焚香》,这两本看下来,我大致勾勒出了尾鱼小说的特点。宏观背景叙事是筋骨的,故事情节为辅助。她文中的人物角色的塑造并不是灵魂所在。
宏观背景上,多是在取材于古老的神话故事,重新解读这些故事,并进一步幻想其后人的发展。有趣的是,尾鱼的这类书的宏观背景的刻画中,存在一种统一性。不同的小说基于的神话故事之间,能比较好的相互关联,串起来。我想,她很可能在很早之前,在动笔这些小说之前,在脑海中早已构造好了远古世界的框架。增长的年龄,更多的阅历,只是在更加具象化她心中的远古世界。
远古世界已成,远古的故事已有,解读的逻辑有一个初稿,接下来是设计好故事情节去讲明白解读的逻辑,再填充主人公。比如,这本《枭起青壤》里,女娲造人,这是核心源故事。
女娲怎么造人的——捏泥巴的故事——泥塑,雕塑家;
女娲造了谁——地上的人和地下的人——群体的斗争,地上的太阳和地下的太阳
女娲造人过程中的修补——女娲肉——女主被女娲肉包裹,含着女娲肉的土对枭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女娲和母亲:生育——男主从女娲肉中带出女主所体会到的生育之痛;养育——女娲对地上的人和地的人一视同仁的修补作用。
女娲的故事是最初的蓝本,整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重构这段神话,这也是她这类书的最大亮点。
可惜的是,无论是这一本书,还是《龙骨焚香》,这个“真相”的出现多是靠人物的嘴去体现的。书中去掉过去人的嘴,或者过去人的记忆,这个真相从情节设计上很难反映出来。
除了情节设计之外,人物也比较单薄和扁平化。人物的设计往往能反应作者本身,尾鱼应该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或许只有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才会如此充满善意。哪怕是蚂蚱,也有主角团对他的不忍,林喜柔对他的发怔。恶人林喜柔,也有一个具象化的宏大动机,也有对男主的一忍再忍。
总的来说,尾鱼小说里的故事新编的背景设定,是我最为喜欢的,其次是回应了背景的小故事,再其次是人物。想来,看过的这两本书,印象最深的便是背后的神话重读了,而人物确实不太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