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减版)
虽然笔者此前读过一些关于纳粹上台前后的书籍,其对纳粹高层的描述与分析,皆偏于宏观的论述,也粗略了解德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但是当《文学之冬》(以下简称《冬》)拿到手后,相较于此前的阅读经验,发现这是一本针对很强的历史读物,主要观察的是希特勒于1933年1月28日当选德国总理到3月15日,近五十天内发生的事情——从一个民主的共和国迅速滑向极权统治的深渊,在此一阶段,德国的知识精英们的反应是耐人寻味的。这一历程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更对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仅仅三百页的书,却带给读者沉重的历史感受与深邃的启发。因为其内容不仅仅是基于当时的个人日记或报刊,以后验视角的回溯,更是对后来历史及当下提供了某种参照。
二战、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煊赫一时的人物,又或是“第三帝国”的兴与亡,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一连串的名词有着标准答案般的“了解”。整个“第三帝国”的历史,就像一场可怕的巨大火灾,纵火者、随风助燃者、救火者、隔岸观火者、幸灾乐祸者、死难者、受益者和无动于衷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的立场,有着各自的观察与解释,自辩,自污,控诉,或慷慨激昂,或心平气和。在宏大叙事背景下,有必要对微观史进行了解,见微知著。
☐☐☐☐☐☐(此处删除178字)
这本书在此一时刻的引入,正逢其时!
《冬》叙述的是当时德国国内知识分子精英或准精英面对纳粹上台这一不可逆的历史时刻,有着怎样的态度和行动,也成为各自的个人史的一部份,随着他们的日记和公开言行载入史册。
《冬》的作者按照日期作为篇章的顺序,提炼出与三十三位德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三十五天,对他们进行了“速描”,并尽可能地让读者对他们的身份背景,彼此之间复杂的关系有较清晰的了解,越来越压抑的德国政治环境下,对他们各异表现进行生动而客观地描述。在三百页的内容中,迅速了解并消化这些信息,在整体上感受到那一代德国知识精英所承载的精神苦难,并通过国家与个人,国运及个人命运,历史情境和个人利益的谋算之间微妙关系的展现,给善于思考的读者有了非常明确的延展空间。
应该说,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德国文艺或德国历史的人,对其中大部分知识分子都颇感陌生,除了个别蜚声国际文坛的人物如雷马克,布莱希特或托马斯·曼等人,包括当时身陷囹圄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卡尔·冯·奥西茨基在内的其他诸多精英的名字,远没有那些纳粹枭雄更有名。当然,这完全不会成为阅读阻碍,因为,笔者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这些人的遭遇和言行,竟然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冒冷汗,此言非虚,
比如,在希特勒上台后,支持法西斯的群众焚烧作家的作品,“埃里希·凯斯特纳是唯一目睹纳粹焚烧自己作品的作家”;(49,即本书第49页,下同)女诗人埃泽尔·拉斯克·许勒被狂热的纳粹分子推搡倒地,咬到自己的舌头,“成了一位被缝上舌头的女诗人!”真实又充满象征意味!(66)比如后来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奥西茨基,因为暴光了德国军方违反《凡尔赛和约》建立空军秘密计划,而被作为叛国者服刑18个月,去往监狱的路上,众多作家和律师为其送行,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把他入狱的第一天变成了针对这一可耻判决的抗议集会”。(69)
☐☐☐☐☐☐(此处删除157字)
既然是以季节比喻人间冷暖,那么“冬”有什么特征呢,我归纳了本书中的几点如下:
1. 含糊其辞的法令扼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包括言论和行动。“事实表明,以寻衅滋事相威胁,已成为纳粹把政治对手赶出公众视野的绝佳手段。”(P177)
容不得不同声音,☐☐☐☐☐☐(此处删除24字)“任何对政府的公开批评——独立学院理应有这种权利——目前都可能导致被封杀。”(170)
2. 对文艺表演越来越严格,都被怀疑是对当局的含沙射影。“警察总长在剧场内认真做着笔记,‘可能是为了不漏掉剧团的任何一个包袱,放肆的段子和暗示?’”(189)
3. 人们逐渐学会用“潜台词”或“代码”交流真实想法。在本书中,人们用环境恶劣,天气不好,身体不健康等作为议论时政的“代码”。
4. 建立滴水不漏的审查机关。
(限于篇幅,以上只是粗疏地总结)
上述情况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逐渐窒息了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文明进步的可能性!
最终,令当局满意的结果,就是:
受政府欢迎的人“首先是立正、并拢脚跟,还有仇恨异族和不听话的人”(142)
“……彻底的政治归顺,放弃所有言论自由,不再与政府保持关键距离。”(281)
“学院失去了所有那些极富精神魅力的可敬作家……智识上变得乏善可陈……”(283)。
那么无论在什么国度,也就无所谓文学艺术了。因为“不论何时,是世界观的多样性造就了德国艺术的丰富性。”(173)可是纳粹需要的是忠诚的人,而不是有知识的人。
那么,摆在德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附逆,要么出走,还有一种就是过上“内心流亡的孤独岁月”,(284)这最后一种是极其困苦和艰难,除非像当时的里卡尔达·胡赫那样,68岁的高龄已经令其无所畏惧,可以对纳粹“以老卖老”。(这当然还有更为复杂的限定性条件)这位老者勇敢地公开表达:“我认为极权、胁迫、粗暴的手段,对异议者的污蔑,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都是非德意志的、伤天害理的。”令人欣慰的是,老太太最终熬死了“第三帝国”,并在柏林某旅馆走廊上遇到了流亡多年返回的学院同事——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格医生》中也表达过“精神流亡”的意涵)
还有一类勇敢的人,是想留在国内记录并写下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也是英雄!如埃里希·凯斯特纳,仅管“他搜集的纳粹时期生活的笔记没有派上用场”,(302)这让我想到了维克多·克莱普勒(也翻译为克伦佩雷尔或佩勒),默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纳粹统治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注2
其实反向思考一下,恐吓别人的一方,先于被恐吓者害怕,恐吓者才是最恐惧的人。他们内心更加虚弱阴暗!
《冬》虽然整体略显沉重压抑,但也有令人捧腹的段落:
“冲锋队在翻找书架,其中一人发现了一本署名是俄国作家的书,兴奋地大喊大叫——但那个手臂上有纳粹标志的年轻女子让他搞明白,陀斯妥耶夫斯基不是共产党。”(P290)
☐☐☐☐☐☐(此处删除46字)
《冬》的谋篇布局也很微妙,在每一日期叙事之后,会有当日发生的新闻,竟有流感“疫情”的报道,新增多少病例云云。而随着“疫情”形势的趋缓,纳粹闹剧和制造的悲剧却愈演愈烈了,☐☐☐☐☐☐(此处删除44字)!
☐☐☐☐☐☐(此处删除108字)
德国的历史既是德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未来已来!
西峰秀色
2024.2.15
冬夜
2.15下午二次修改
注1:见《吴宓日记续编IX》1969年5月9日记录 三联书店 2023年9月,一版第三次印刷
注2:作为犹太出身的德国本土语言学教授,他还系统研究了语言在极权社会是如何堕落并系统性地被污染和侵害到日常生活中去的。这本书后来被引入国内叫《第三帝国的语言》,印芝虹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