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蔡文彬 2025-01-20 11:29:53

晚清的改革与转型

本书的主题,是晚清的改革与转型。具体而言,是咸丰十一年(1861)到宣统三年(1911)的改革历程。

本书采用了半编年半专题的写作形式,自1861年算起,至1911年清廷灭亡,每一年中选出一项与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件,围绕该事件做集中论述。从纵向上看,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改革演化脉络;从横向上看,方便观察每一桩具体改革事件的缘起与成败。

按照作者的理解,晚清改革的终点之所以是辛亥革命,是因为这50年的改革并不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而是一条倒U形曲线。其分水岭,也就是倒U形曲线的顶点,是1884年的甲申易枢,慈禧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班罢免,曲线的前半段,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艰难突破种种阻碍坚持向前;曲线的后半段,改革的基本趋势是减速放缓,最后走向了反改革。

举几个书中提到的,更新我的认知的地方:

1、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夷”这个字本身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即所谓的“开眼看世界”,而另外一本书《瀛寰志略》极少使用“夷”“胡”“狄”这类带有文化贬损含义的词,而这本书在我们历史文化课本中却很少被提及,这才是“正眼看世界”。

2、张之洞在我们的历史课本被认为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但作者认为张之洞完全不懂办厂炼钢,朝廷选择他是要利用张之洞与李鸿章分庭抗礼。最终的结果是,汉阳钢铁厂从1890年-1896年,共耗费560万两白银,生产了5000吨生铁,1000吨钢料,但没能炼出一根合用的铁轨。

3、康熙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积极学习西方知识,开明的君主,但康熙皇帝曾亲自下场论证“西学源于中学”,且要求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集体参与论证,导致后世许多清代知识分子信以为真并视为真理。

晚清50年的改革,与西方对抗的意味太重,与西方合作的想法太少。清朝的愚民统治太久了,导致老百姓只会按照官方规定的思想去理解事物,但这对于变革来说,愚昧的老百姓又成了最大的阻力。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