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冯·兴登堡任命纳粹党首领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给魏玛共和国盖上了棺材。3月23日,国会通过了授权法,确立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第三帝国正式到来。
短短两个月时间,德国就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主的死亡,自由的消失,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将德国引上了战争之路。魏玛共和国的文学家、艺术家纷纷流亡。由德国作家乌维·维特施托克所著的《文学之冬》一书,以群像剧的方式,描绘了纳粹党上台后文学家、艺术家不同的命运。
魏玛共和国自诞生开始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动荡,失业率高企,社会矛盾越发激烈,1923年的大通胀更是给当时每个德国人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由于魏玛政府无力偿还凡尔赛条约规定的要支付给法国的煤炭,法国出兵占领鲁尔工业区,结果导致了严重的通胀危机,一夜之间,德国民众发现他们手中的马克变成了废纸,美元兑马克的汇率从1923年1月的1美元=1.7万克疯狂通胀至8月的462万马克,到了年底,汇率数字已经变成了天文数字:4200000000000,如果在1923年上半年50万马克还能买到一个面包的话,那么在下半年连面包渣都买不到。
虽然这场大通胀最终以发行新马克而结束,但是在大通胀之后的通缩也是让民众苦不堪言。1929年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让魏玛共和国孱弱的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政治出现向左右两极分化的态势。作为当时声势最大的极右翼政党,纳粹党迅速壮大,冲锋队人数迅速增加。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岌岌可危,无论左翼、右翼政党,都对魏玛共和国现有状况感到十分不满。
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下,魏玛共和国的文学呈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流派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和人性的不同关注和诠释,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然而在纳粹党上台后,文学艺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纳粹党通过控制媒体、审查出版和进行镇压等手段,限制了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迫使许多人选择沉默、流亡或者在地下进行抵抗。在纳粹统治下,许多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被迫离开德国,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流亡作家,继续在海外坚持自己的创作和抗议。
一些流亡作家包括托马斯·曼(1875—1955)、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1898—1970)、亨利希·曼(1871—1950)等,他们的作品继续影响着世界文学,并为后来的文学发展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魔山》是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复杂的人物描写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为德意志帝国辩护,支持德国的军事行动。
但是随着30年代法西斯主义威胁的加剧,特别是在纳粹党崛起后,曼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1936年,托马斯曼与纳粹党公开决裂,被剥夺国籍,作品被查禁,1944年托马斯曼取得美国国籍,战后因麦卡锡主义而被迫移居于瑞士,1955年在苏黎世病逝。
亨利希·曼,1871年3月27日出生,托马斯·曼的哥哥,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而闻名。1911至1914年间,他完成代表作《臣仆》 ,因讽刺德意志帝国而被当局封禁,直至1918年才得以发表。德皇倒台之后,亨利希曼对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带来民主、自由和进步,然而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极右翼政党的兴起,让他感到十分的失望。
从1924年起,他十分关注苏联的发展,从中看到了实现他的民主理想的希望。纳粹党上台后,亨利希·曼被迫流亡法国,积极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40年流亡美国,妻子因戒酒失败自杀。民主德国成立后,亨利希曼被选为德国艺术学院第一院长,然而未及成行就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本名埃里希·保罗·雷马克,1875年出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18岁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激发了他反战和和平的强烈信念。
1928年,雷马克发表小说《西线无战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描绘了战争对士兵和普通人的残酷影响,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成为了一部反战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了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然而这部反战电影一经上映就遭到了纳粹党的嫉恨,冲锋队冲进德国各大影院捣乱,殴打观众,最终使当局下令禁映《西线无战事》。
1932年雷马克离开德国,前往瑞士。纳粹党上台后,将雷马克的作品全部封禁。雷马克被迫流亡美国,二战结束后,雷马克取得美国国籍,后定居于瑞士,直至去世。
结语:
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纳粹党的上台,将德国架上了狂热的战车,自由被扼杀,民主被消灭,这不仅仅是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