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只真枪。因为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呼,看完了,像是做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梦。
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看阿缺的文字有这种感觉了,让我想起过去、想起以前,想起曾经的时光;像是昨日的孩童,孤寂地走在归乡的旅途,那种略带忧郁和彷徨的脸庞,像是自己的影子。像是回到了某个烦躁的夏天,躺在破旧的凉席上,摇着蒲扇,细细数着剩下的盛夏。就像是阿缺在书的结尾里说的一样“长大是一种遗憾,但也并非全无好处。”人长大了,总归是要和这个世界和解的。
《爱,时光和大怪兽》表面上看上去像是一本由四个毫不相干的故事组成的故事集,但其深入的内核却是一致的:对逐渐黯淡的往日之光的怀念与道别、对逐渐模糊的遥远故乡的追思和悼念、对逐渐迷失的漫长童年的沉思与葬礼。阿缺的文字向来有几分惆怅、几分悲伤、几分难以释怀。有时候我有一种很类似的感觉,阿缺像我,我也像阿缺,都是个在偏僻小镇上吸着鼻子、耸拉着拖鞋的死小孩,长不大的那种。在他温柔而又残忍的笔触中,我总能读出过去的自己,那是一段不算美好、但难以忘怀的旧时光。
本书里面一共有四篇故事:①《再见多啦A梦》,像是阿缺本人的半自传类型小说,通读的时候我一度怀疑阿缺是不是“偷窥”了我的生活,因为这实在是太像我的童年时光了。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童年缓慢得如一只烈日曝晒下的蜗牛,永远到不了夏天的尽头。”就像是网上很火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②《爱,能否重来》,整部作品很像是看完《大话西游》之后晚上睡觉做的有关爱情的梦,可是“呵,真复杂,可惜啊,我没有谈过恋爱”;③《去星辰燃烧的地方》,看得出来,阿缺是真的很喜欢打游戏的,谁会拒绝成为士官长呢?不过可惜的是没有来上一句“致远星战况如何?”还是有一些可惜的。④《最后的怪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也是合集里面最长的一篇,下面会展开讲讲这篇的阅读感受和经历。
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有怪兽的,不然的话,奥特曼不就是假的咯?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把光都传给迪迦了,迪迦才最终打赢怪兽,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现在的人生才这么灰暗吧?(笑哭)。不过虽然题为《最后的怪兽》,但是写作的主题并非怪兽,而是父亲。这一点在阿缺的后记中也得到证实。老实说,即使完全抛开其作为科幻小说的设定,这也是一篇极佳的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所谓的“传统文学”范畴。
首先,必须要夸赞阿缺的文笔。就如同刚刚讲的一样,这篇故事并没有比较炫技的技术设定,也没有高深莫测的技术桥段,绝大部分读者甚至能够在文章中段就能够猜出后续的故事走向和“怪兽”的真实身份。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是一篇上乘的作品,他仅仅用平铺直叙地叙述手段和脚踏实地的故事脉络,就讲述了一个孩子回到故乡,逐层解开过去的谜团,并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老爸、逐渐改变自我重获新生的故事。能用华丽和高深的技术背景讲故事(所谓硬科幻)固然是好事,但用温情且质朴的文字描述也更值得肯定。
其次,我认为,阅读的意义并非仅局限于看更多的故事、了解更多的知识亦或者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收获。读到某一篇故事最大的感受,或者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能够和文章乃至作者本身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共鸣,这样子阅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才不会显得那么功利化、世俗化。归根结底,我是一名读者,而不是苛刻的小说鉴赏家。阿缺的文字可能确实不太适合一部分读者的口味——“过于温情了、太“软”了、没有宏大的设定怎么还敢说自己是科幻小说的?”但,假若世界上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是所谓硬科幻文章,那看起来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就像是牛排和土豆牛肉的差别,仅仅是口味上的,而无法给出排名。如果你是一名温情且饱含包容性的读者,那么我相信阿缺的作品再适合你不过了。
最后,是一些遗憾。但这遗憾也有多重层次。遗憾于这篇故事还是太短了,以至于我会幻想,会不会阿缺在多年以后又讲了“疆域公司”做的一些其他的实验,还在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故事中的罗京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是感觉他的身上一定埋藏了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是很期待阿缺老师能继续讲这个世界后面故事的。第二就是,如果能够再完善一下父亲的故事线,父亲的形象会更加充实,不过就目前的结构来说,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成长了,而父亲的角色也就隐去了,也算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总结一下,生命中曾拥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偿还。我们最终会想起那个对自己无私偏爱的人,还有切实发生过的美好点滴,以及曾经龌龊的自己。在每一个凄厉的雨夜,深处低谷的人彷徨着,踏上来时的路,筚路蓝缕,寻找一个答案。这个答案是过去的,也是将来的。
回望的意义就在于此。别走偏,别气馁,也别停留,我们终将走向前方。
加油啊!阿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