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陋寡闻的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他如此伟大、如此令人动容!
🔍台湾诗人周梦蝶,生于河南,27岁参军后随军去到台湾;31岁开始写诗;退伍后开始礼佛习禅,并在台北街头以摆书摊为生;
/
终日在书摊旁静坐的他,全然不理街头的车水马龙纷扰喧嚣,俨然如一位入定的老僧;且他只卖自己想读的书,遇到真心喜欢但没钱买书的人,他干脆直接送书;这样的做生意方式注定让他失去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他甚至曾经因三天没赚到钱没法吃饭而饿晕在街头;
但或许,也正是他对文学的这般崇敬与执着,才使他的诗句拥有了能瞬间穿透人心的力量;
✍🏻️终日守着书摊、守着孤独的他,仿佛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一如他写——“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或遥夜盈盈一闪星泪。”
生活的清寒,造就了他内心的丰盈,他拥有一片自己的花园,他是那里的国王。
/
当带着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再去读他的诗句时,就更加能深刻体悟到为什么连余光中都要说他写诗“像炼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
👇🏻
🔹“举世皆笑,我不妨独哭;举世皆哭,我何忍独笑。”
🔹“从稚夏到深秋,从无到有到非有非非有:透骨的清凉感啊!这次第,怎一个知字了得!”
🔹“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
🔹“坐断几个春天?又坐熟多少夏日?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
他的诗句,似乎总是满含悲伤,但亦或是半生礼佛习禅的缘故,诗句间又j具禅意哲思,让人读来如入冰雪秘境,虽彻骨的冷,但又有着阳光下晶莹剔透的美。
/
〰️遥望作者的一生,他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的致痛也莫过于此了,似乎是看透了“浮生如梦”,他将本名“周起述”改成了“周梦蝶”,不再过问世间纷扰,把全部生命都放在了习禅和写诗上,直到94岁于台北病逝。
在某次采访中,他说“莫愁没有知己,你不要去装任何人,装是装不像的,而你是什么样的人,藏也藏不住。”
🔵 所以他写——
“我没一飞冲天的鹏翼,只扬起沉默忐忑的触角,一分一寸忍耐的向前挪走,我是蜗牛。”
“每一滴雨,都滴在它本来想要滴的所在;而每一朵花都开在,它本来想要开的枝头上。”
大抵经历过人生蕞j致悲痛的人,才更懂得什么是悲悯和柔软;在天地间写诗的他,将孤独活成了自在,纵然看穿了人生的悲愁底色,也有着欣然相赴的从容。
于是八十多岁的他,纵然担忧“一个蹉跌,死亡就流星般落下。”也仍从容写下“要来的,总是要来的!因圆果满。”
这不禁让人想到李叔同的那句“悲欣交集”;每个人都是悲欣交集着走完一生,而我们整日乐此不疲所追求的那些,似乎也不过是图个蕞终的“因圆果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