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雪猫 2023-12-15 17:26:18

爱国主义与纳粹主义

这本书在写法上有创意,它以纳粹上台前一个月的每一天作为单位来记录一批知识分子的命运,配上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但是对于这种写法而言,这本书的问题在于篇幅不够,对于一些相关人物和时代背景的交代不够细致,如果你不是特别熟悉这个时代的德国文艺界的话,有些地方读起来可能会比较隔膜。另外这里面所牵涉到一些主题其实都更适合单独作为一个主题来加以探讨,比如这里面涉及到的反纳粹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观念的问题:

“一战之始,托马斯·曼陷入民族主义的狂热中不能自拔。在他长达600页的著作《一个非政治人物的反思》中,民族主义论调不时响起。曼不仅捍卫德意志文化的特殊传统和色彩,还在魏玛古典主义、德国理想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的背景下,产生超越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在此意义上,对任何外国文化的接纳都必然被他理解为对德意志理想的削弱和贬低。艺术家中的世界主义者,像他的哥哥亨利希一样,把文化视为各种外界影响与自身传统脉络交织的无线网络,一度成为他要坚决反对的假想敌”。(98-99)

“泛滥的血腥事件让他发现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核心,即通过妥协来解决冲突。他在文中强调,这恰恰才符合德意志的品质,因为“德意志性”绝非侵略、排他和破坏,而是‘在最人性的意义上自由,文化上温和,有尊严且和平”。(99)

“可现在,针对瓦格纳讲座的抗议声明让他明白无误地看到,自己已经成了咄咄逼人的排他性民族主义的一个靶子。他自认为是德国和德意志文化的代表,对此却无计可施。虽然纳粹的残暴和他们对犹太人的仇恨一直让他心有余悸,可被迫移民的现在,他开始在脆弱的瞬间悄悄自问:是否,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与希特勒的人达成妥协。他随手记入日记的沮丧的斟酌,听起来令人震惊:“如果德国人在摆脱犹太精神的控制后不是那么危险,如果德意志性情没有愚蠢到不分青红皂白地连我这种人也一起赶走,他们对犹太人的反叛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我的理解” (99)

再比如胡赫的观点:

“当席林斯称赞她的‘德意志信念’时,她澄清了这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德国人有德意志情感,几乎天经地义;但对于什么是德意志、应该如何证明德意志的民族性,看法不一而足。现任政府所规定的民族信念,不是我的德意志性。我认为极权,胁迫,粗暴的手段,对异议者的污蔑,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都是非德意志的、伤天害理的。’” (284)

这里面就牵涉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问题。爱国主义是最宽泛的,因为爱国主义实际上并不要求爱国者在政治身份上的同一性,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像美国这样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国家,身份不同的人完全可以爱同一个国家。民族主义是以政治,文化,宗教和语言为基础的,以集体记忆来维系的“想象的共同体”。它相对于爱国主义而言要更狭隘和排外一些,但是比种族主义更宽容。而种族实际上只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建立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区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反纳粹的人里面其实有很多本身也是热爱德国的,或者是民族主义的,他们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理解,相对于纳粹的种族主义观念的区别,其实可以专门开辟一个主题来探讨,这也是个非常有意思和有深度的话题。

这本书在最后给出了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后续岁月”,实际上在所有的流亡知识分子中,真正像阿伦特那样获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就的是属于极个别的例子,绝大多数纳粹德国的流亡知识分子后半生都很惨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其实并没有得到补偿。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一本书专门详细介绍,叫做Weimar in Exile: The Antifascist Emigrat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此书厚达八百多页,资料翔实。另外这本《文学之冬》其实最应该跟《回形针行动:二战后期美国招揽纳粹科学家的绝密计划》那本书一起读。《回形针行动》讲的就是那些曾经为纳粹德国服务的科学家,在战后又被美国秘密征召了服务于美国,尤其是在火箭等尖端技术方面。所以,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是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的,那些正直而又勇敢的去反对纳粹的文科知识分子,其实最后的结局反而不如那些狼狈为奸的理科知识分子。日本在二战后期组建的神风特攻队,其主要成员也是当时的文科生,因为理科生要留下来用于战后的重建工作。

另外特别打动我的一个细节就是这个坚持一定要给希特勒投反对票的人:

“现在,逃跑的机会来了,米莉娅姆却突然有了其他计划。她不想一起走,她想留到3月5日的帝国议会选举,以投票反对希特勒。如果还有机会把他选下台,现在就需要每个人的票。”(142)

“第二天早上,格拉夫最后一次尝试说服她。但没有成功。‘你知道的,’她说,‘我们可不能,在不愉快或危险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躲避、逃跑。如果我们认可的东西真的有价值,如果我们坚信不疑,那就必须去证实它。别再劝我了!’”(143)

“于是,今天,格拉夫独自坐上了前往维也纳的早班车。米莉娅姆答应每天给他写信,紧急情况下会发电报。但她也告诉他,如果没收到消息,不要马上就大惊小怪。格拉夫很难做到,他是想保护妻子的男人。而米莉娅姆是有自己主见的女人。火车猛地一晃,开走了,离开了巴伐利亚,离开了格拉夫的文学之乡。选举之前,米莉娅姆面临着17个漫长的白昼和黑夜,让她感到威胁的白昼,以及恐惧汹涌来袭的黑夜。在这之后,她才会去维也纳找他。”(143)

“今天,奥斯卡·玛丽亚·格拉夫终于站在了维也纳火车西站,因为米莉娅姆今天终于如愿在慕尼黑投了希特勒的反对票,可以登上开往奥地利的火车了。” (248)

“一切都很顺利。米莉娅姆没有被捕,也没有再被骚扰过。在选票上画上反对希特勒的叉后,她匆匆赶往车站,离开了这个国家。火车到达西站时,米莉娅姆却没下车,她下不来,她做不到。惊吓过度的米莉娅姆已经精疲力竭了,格拉夫不得不上车把她接下来。慕尼黑的17个白昼和17个漫漫长夜阴魂不散,耗尽了她的心力。恐惧在体内弥漫,再也甩不掉。” (249)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