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允许我爱,那我就十倍地去爱。所有被禁止的都百倍地存在着。我们上的那些课,无非是要让我们记住忍耐和服从这两件事。”在世时,罗伯特·瓦尔泽挣扎于存在与疯狂的边缘;死后多年,才华才逐渐为世人承认。这本《雅各布·冯·贡腾:仆人学校日记》是他最著名的小说,这部作品定义了他对柏林日常生活的看法。
–
1905年9月,瓦尔泽曾在柏林的一家仆人学校接受侍者训练,接着他又在上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宫殿里当过三个月的服务生。这段经历日后出现在他多部作品中。1913年回到比尔后继续写作,1929年,他住进伯尔尼的瓦尔道精神病院。1933年,他被转移到黑里绍的另一家精神病院,彻底停止写作。1956年圣诞节,他像往常一样外出散步:午后孩子们在白雪覆盖的雪地里发现了他冰冻的尸体。
–
在本书中,“现实世界”蜕变成令人无法把握和理解的巨大怪物,这个巨大的怪物则是由读者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琐事建构而成,但却恰恰因为如此而变成一个个难解的谜团。瓦尔泽用指涉自我的独特风格完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完成了对他无比崇敬的堂吉诃德“仆人文学”的戏仿和游戏。
–
瓦尔泽善于将文学手段变成文学主题,也就是说将语言的“矫揉造作”变成一种美。他作品中的语言像是那茫茫白雪,无声无息、无止无尽地飘落下来,初看,它近似于一种无聊或单调,但转眼那片片雪花在寂静中覆盖了大地,世界变得如此晶莹雪白,如此绚丽多彩。
–
在他那种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节奏中,在纷乱无序的幻觉中,在有悖常理的荒诞不经中,在掩盖得严严实实的“浪漫主义反讽”中来实现他的文学价值观。本书可以说是瓦尔泽的人生价值观的自白,不过这个自白只是被“浪漫主义反讽”的外套裹住,不易被人轻易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