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重瓣酱 2023-12-16 22:55:10

纳粹统治下的大流亡

这是一本记录希特勒上台之初,德国知识分子大流亡的书。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可惜不是喜欢的写法。材料收巨细靡遗,呈现方式却是日记体的流水账,有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的生涩感。

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四十多天,几百个人物,以身在柏林的作家为主,著名的、不著名的、德高望重的、初出茅庐的,脚步匆匆地踩过纸页,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或许这些断续的足音、破碎的片段,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氛围。


1933年是德国历史上的伤痛之年。自成立起便风雨飘摇的魏玛共和国在坚持了15个年头后,终于被极端民族情绪完全裹挟,屈服于希特勒的统治之下。书中对1月30日,希特勒宣誓就职总理当晚的火炬游行,有详细描述:

再往前一栋楼,希特勒站在新官邸一扇敞开的窗后。他被斜对面的聚光灯照亮,在鲁道夫·赫斯与他的部长戈林和弗利簇拥下,反复高举右臂向人群致意。人们甚至走出纵队,搭起一架梯子,向窗内的希特勒递去玫瑰。后来,由于寒冷,他不得不套上褐色的冲锋队夹克。但几小时的游行让他激动不已,对于组织这一切的戈培尔,他兴奋地问道:“这么短的时间他从哪儿搞到这么多火把?”

戈培尔操办一切。他安排了火炬游行的转播,要求国内所有电台进行播送,有些台长并不情愿,但只有巴伐利亚电台抗拒成功。他和戈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些也必须被发送出去。直至午夜,他才离开那些冒着严寒、仍死守在街上高呼希特勒和兴登堡万岁的人们。

气氛还在喧腾,普通德国民众还在幻想,幻想希特勒上台后能实现他的承诺,让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不在,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但敏感的知识分子早已是惊弓之鸟。有些人果断逃亡,有些人还在犹豫。

2月28日,国会纵火案发生,魏玛共和国向往的自由、民主、和平随着《国会纵火法令》的颁布化为泡影:

它废除了所有重要的基本权利。自今日起,国家于涉不再受任何限制。言论、新闻、结社和集会自由,邮政和电话保密,以及住宅和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统统失效。还有人身自由,从现在开始,警察可以随意逮捕任何人,无限延长拘留时间,并阻止被拘禁者与家人或律师联系。换句话说,德国境内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任凭政府和当局摆布。大门向恐怖敞开。

恐怖的氛围迅速蔓延,最先受到迫害的是犹太裔和共产党,然后是亲犹太的人,然后是一切可以用寻衅滋事罪逮捕的异见者。从民主到独裁,世界颠覆,只需一个二月。

全书最精彩莫过于普鲁士艺术学院对亨利希·曼问题的表决会议。

身为普鲁士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亨利希·曼却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和反野蛮统治的统一战线,这种对当权政党的批评,在魏玛共和国时代会被容忍,在纳粹时代却绝无可能。文化部长立刻召见了院长席林斯,以解散文学系甚至整个学院相为筹码,威胁他辞退亨利希·曼。

席林斯立刻召开了全体表决会议,这一段极具戏剧性。与会者的不同立场,正是整个德国知识分子的缩影,有人据理力争,有人缄默不言,有人主动投诚,有人放弃斗争。

最终亨利希·曼主动请辞,纳粹总是能让事情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文学系成员拟了一篇措辞微弱的抗议,仍被禁止发表。有一两个人愤而辞职,但谁也没有里卡达尔·胡赫勇敢。这位德高望重的女作家和学者,没有离开德国,也没有屈服,而是开始了“内心的流亡”,她在驳斥席林斯所谓“德意志信念”的文章中说到:

我认为,一个德国人有德意志情感,几乎天经地义:但对于什么是德意志、应该如何证明德意志的民族性,看法不一而足。现任政府所规定的民族信念,不是我的德意志性。我认为极权、胁迫、粗暴的手段,对异议者的污蔑,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都是非德意志的、伤天害理的……我希望所有非犹太裔德国人都能问心无愧地寻求正念和正行,如我素来所见那样坦荡、真诚和真正。

大概是因为她的年迈和声望,在退居海德堡后,纳粹没有对她进行迫害。但同侪星散、战友零落,“内心的流亡”同样孤独而痛苦。


这本书可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并读,两次世界大战给知识分子留下的心灵创伤,在这两本书里可见一斑。

《昨日的世界》写古老的奥匈帝国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滑落神坛,知识分子们的世界主义信仰如何崩塌。《文学之冬》则写二战前的恐怖寒冬,知识分子的底线一步步被击穿,终致仓皇流离。

上位者不过稍稍煽风点火,就有一大批民众争相啖食这些知识分子的血肉,却不知啖食的正是民族的良心。历史如此,今日如此,未来也未必不如此。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