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2025-01-20 20:40:41

“记忆大师”小林泰三,以及他的不可知论

一、极简对话构成的小说

提起小林泰三,我的第一感受永远是,他的作品是好读的。

这个“好读”,就是字面意识,容易读,读的进去,删繁就简的文字风格,让读者可以一口气看完10万字的小长篇。

无论是科幻或者奇幻作品,小林不会对故事的背景、世界观进行详尽的打造,而是专注于故事主人公的经历,通过个人经历隐晦地展现外部世界的情况。

正因为小林抛弃了对世界观的书写,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整部作品绝大部分剧情由对话推动。

这些对话往往省略人称代词,速读的读者甚至一不留神就会忘记说话的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至于环境描写,更是寥寥。

在本书中,以私有公司生产的“记忆条”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赛博朋克风格的故事,但小林的风格绝不会将故事宏大化作为批判消费社会的作品,即使有了精妙的设定,小林更偏爱“向内探求”,探讨个人的哲学。

正因为如此,小林的作品被许多人评价为消遣小说,当然,我也承认,阅读小林的作品,消遣是大于文学性的赏析的,且消遣小说也不能因为其属性单纯地被视为“不入流”。

我想说,小林泰三的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通过对“记忆”的故事化玩弄,小林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母题,以及“记忆不可知论”。

二、记忆——小林泰三的创作母题

小林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风格,通读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主要长篇作品《醉步男》《谋杀爱丽丝》《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逃离未来》,可以明显地发现小林泰三的“创作母题”:玩弄记忆。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失忆边缘、或者不同的记忆时空中来回穿梭,不断组合破碎的记忆完成各自的冒险,并最终成为“记忆的奴隶”。

《失去的过去和未来的犯罪》是这个母题的集大成者,在此作中,小林在统一世界观下书写了数个短故事,浅显完整地展现了他对于记忆的理解与思辨。

三、记忆不可知论

小林泰三的作品中有一种显著的“不可知论”:即人仅通过记忆对世界形成认识与意识,而在其作品中,记忆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主人公无法认知真实的世界,只能在由他人或者体系构建的记忆中。

在《 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中,手写备忘录是田村对抗遗忘的工具;《逃离未来》中冈崎对抗遗忘就难得多了,需要藏着掖着;《谋杀爱丽丝》是失忆+侦探的组合故事;《醉步男》是在记忆片段中无休止地遨游。

《失去的过去和未来的犯罪》则利用科幻元素,将“记忆”作为单独的物体,从人脑中抽离出来,这种设定给了故事极大的创作空间,小林丰富的思辨也通过这个设定得以充分地展开。

这些记忆不可知论的思辨包括:

1.人的主体性是记忆,还是人体整个系统?

2.人依赖记忆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当记忆被替换、或重构,人的主体性是否也会改变?

3.死亡是物质的泯灭还是记忆的消亡?

4.当记忆被抽离人体并可以随时替换修改,是否意味着人永远无法真正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

当然,这些总结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小林泰三的 《失去的过去和未来的犯罪》 无疑是他多年对记忆题材深入挖掘后的集大成作。读完这本,我阴暗地想到,如果小林泰三没有英年早逝,而是一直创作相关题材的作品,直到自己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成为自己小说中记忆不完整的人,他会想到些什么,还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可惜,历史已经容不得我们开这样一个恶毒的玩笑了。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