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平平无奇的叙事日记,差点丢弃,但读到最后,真切的毛骨悚然。
始终还是冷静克制且具张力的埃尔诺。
最近刚好读了上野千鹤子关于临终、杨本芬关于母亲的文字。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始终是沉重的,当然更要看读者本人触及这个话题时,是否平静。
两年的相处中充斥着嫌恶、内疚和痛苦,“母亲”是母亲,是我的童年,是时光将我推向死亡,是“那种燃尽一切,身后不留下任何痕迹的”的化象。
想通过书写来记录最后的时光,也让自己慢慢在断裂中恢复:
一则与时间赛跑—“如果生命消逝的比写作更快,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的是一件向生还是向死的工作”;
二则为了拯救、理解和留住—“我在世上寻找,我写的不是文学,这和我写的书完全不同,我想要以这种方式拯救理解”;
三则母亲去世以后,我悲恸不已,“只能不停地提起她,根本不可能写别的东西。”“当我第一次写妈妈死了,太可怕了,我永远不能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这下这句话”。
埃尔诺始终赤裸裸、不拐弯地表达人真实的情绪,把个体和私密的东西坦诚诉诸于笔端,转化成可知可感的具象内容。生活中谁能没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和感知?埃尔诺的的文字能够人读到自己,以同样的情绪经历相似的“黑夜”,最后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