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听(以及看)了老友记(Friends)的钱德勒(Chandler)扮演者Matthew Perry写的一本自传,书本内的序言中所描绘的形象其实已经非常具体了,具体到让我当时就巩固了某种刻板印象:在老美的街上扔砖块,可能都会砸中几个(注意,不是一个)内心空虚要靠酒和药填补的,天之骄子般撩妹容易女友不停换,在rehab呆的时间不比入住酒店少,在爱情或者其他美好事物的取态上倾向于“家庭破碎,不想怪罪,是你太好,我怕不配,畏惧失去,先行离去”心态的美式白男。
如同《回归之路》里大本演的Jack,还有《我们这一天》里的Kevin,更知名的还有《马男》里面的马男(马男即便人物设定是棕色的马,但他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在代表白男),酗酒、滥药、滥交几乎跟他的迷人外表是标配。
书听完以后,我更确信了我的这种认知,即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结果都是破坏甚至是毁灭,但不同之处是在于这种破坏具体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我们常见的暴戾型(即对外具有破坏力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像Matty一样自我摧毁型的。
为什么说暴戾型的更为常见,是因为暴戾型的会造成我们所能够在新闻上看到的,诸如在红绿灯路口前突然蓄意踩油门冲撞行人,或者闯进育儿机构砍杀幼童,还有求爱和搭讪未遂而痛下杀手,或者在有些媒体更乐意报导的mass shooting的新闻里,我们都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有毒男子气概的存在。
能杀人者往往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能会被杀。在大众眼里,男人的资格是由脆弱伪装的坚强构成的。男人既暴力又脆弱,但他们既不是天生暴力也不是生来就软弱。【1】
这并不是说像Matty这种内耗几近自我摧毁式的有毒男子气概就不值得关注了,甚或是不值得我们这些女性读者们关注,毕竟作为被网友戏谑地称为“有大病”的顺直女群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要么暴戾型的毒男(此处为“有毒的男子气概”的省称),要么就是自毁型的毒男。
考虑到自毁型毒男的留香能力要较暴戾型的更强,使得其祸害群体范围更广(毕竟暴戾型的通常更倾向于逮着一个薅到尽,要么死要么吃牢饭)。自毁型毒男在关系结束时可能来来去去就是老三样:控制不了自己,错误重犯,道歉和离开。自毁型毒男迷人的点在于他姿态低,而他有毒的点在于他自信心也同样的低,假如自毁型毒男希望魅力“持久”,他便需要使劲盖住这不停在蔓延和扩散的有毒异味和疮疤,他疲于奔命地努力赚取的那些分量,都只能用来撑起一个注定倾斜的天平。
标准男性的身份认同无孔不入的原因,也在于它巧妙地将自己伪装成了“正常”,而“正常”和“自然”一样,都是危险的词汇,常常是仇恨和偏见的根源。【4】
Matty内心恐惧和软弱的点很可能是我所难以理解的,原生家庭固然是破碎了,但不至于能够产生这种海啸式灾难的伤害,后续从滥药和反复进出Rehab或者自行detox的情况来看,他既可以投靠父亲,也可以投靠母亲(甚至还有可以指望和依靠的朋友与女友)。
固然有钱的因素在维系着亲子关系(根据他陈述中所提及的那句藏在心中的“气话”所得结论,但不足以令我确信)。但试想这种连UCLA医院都怕了他的病人,还能依靠早已各自成家的父母之扶持和帮助,就已本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问题的症结可能是Matty实际上并不想要解决,这种因为孤独和软弱所生成的恐惧,也许是因为在还没有人懂得为他解释父母分开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所导致导致的,也或许是因为他已过早发现酒精能够提供的,用来掩盖生活所造成的各种情绪困境的功能。
男孩本就不擅长表达情绪,随着他们长大,他们甚至越来越将这点视作和长胡子或变声一样理所应当。【5】(现在我更愿意相信的是,跟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被赋予的处境一样,男人这种不善于表达情绪并视之为理所应当的,也一样是被赋予的困境)
不需要费劲解决问题就能迷迷糊糊地睡去,第二天还能起来继续面对生活和赚钱,有了某种并自以为这也貌似挺好的心态,就如某部讨论有关滥用止痛药的纪录片,其中所呈现的大众处境一样——
承受轻微痛苦并非不必要的,为了即时或更快地止住那种仅仅不过只是轻微恼人的痛苦而服用药物,只会降低了人们对疼痛的耐受,最后极有可能会导致更大和更不可控的问题。
而自毁毒男如Matty,则在学会沟通和倾诉之前,率先品尝到了一醉解千愁的高效运作模式。我更愿意理解的,是并没有人言传身教地告诉他: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手段,从不是长久之计。短期用且高效的止痛药当做长期的人生困境解决方案,轻松上手的代价,可能要穷尽大半辈子的人生幸福去作交换。
我们要多加练习,允许自己犯错误,从小事做起,就像练习运动技能那样。但很少有人在男孩小时候教他们这些。人们常常主动教导男孩不要培养不够男子汉的情感。于是男孩回避这些情感。男孩无法与父母或女孩彼此坦诚相见,因此被剥夺了情感求援的机会。【8】
Matty所仓促学到的,是掩盖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被默许的常见行为。
放弃面对,以及放弃自我体察后的他,只能一直躲在Friends和名气的面具/人设底下,他靠顶着这个人设撩到的妹,得到的事业机会,都会因为他压不住内心深处那份由自卑和软弱所合成的恐惧而搞砸一切。
他要穷尽心力让自己不要软下去,可是精神力量不足以支撑,他便只能向外求得“沉默的支援”,酒精、药物和频繁更换的伴侣(频繁更换避免了被伴侣置喙其人生选择的可能)。
麻木不是不再拥有情感,而是不再意识到自己拥有情感。那些情感依然会作怪,让我们生理紧张,支配我们的潜意识,在我们脑海堆积,最终发泄在外部世界或孩子身上……麻木还会阻挠我们建立人际关系……。【6】
男子气概就像个理想的男人,在我们内心深处阴郁地咆哮着。他不仅不适合我们,还不允许我们抱怨,这个理想的男人十分脆弱,脆弱到一点拒绝和怠慢都能让他粉身碎骨。……对很多人来说,男子气概是致命的负担。【9】
不是他配不起Julia Roberts ,而是关系成了以后,他便失去带着为 Chandler (钱德勒,即Matthew 在《老友记》扮演的角色)努力的动力了。
带着讨人欢喜的面具把月亮摘下来了,可剩下的时光,还是得要摘掉面具去面对和相处。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才会断定自己终究会被抛弃,叠加了对孤独和脆弱的恐惧,便只能先发制人地,向对方表示自己不配继续这段关系。
人们发现第一阶段的男人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做这些事:允许自己脆弱、亲密、自我决定,也就是拥有真正的力量。【3】
Julia与Matty的这段关系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名人效应而备受关注而已,并不是他处置感情关系的例外。
传记里也都已表达得很清楚了:Julia不是第一个,也远远不是最后一个。即便Matty如何强调自己也没有那么差,并不是配不上,但Julia依旧还是更为耀眼,她的青睐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承蒙而过于闪亮的青睐是要付出代价的,直至Matty完成这本自传也都没有承认,配不上只是因为他不足以偿付这样的代价,他也无法心安理得地去忽视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事实(他反而在他可以逃避的部分上,选择了硬扛),而眼下的情况,恰恰是硬扛后的突然抽身和轻易放弃这种貌似没有代价,可实际却能够让人生徒剩悔恨的下场。
此处还是要解释一下:在有高低差的亲密关系中躺平,或许是许许多多女性的生存秘籍。躺平但维持现状的,是看似逃避(当下的问题)实际并没有的逃避(以后的关系)策略或者是心理机制,可以透过一些明知对方有各种毛病,却不肯分手,还要发帖到劝分组求骂醒大致属同类情况。
并沒有说上述这种明知有差距非要躺平不消除,还要继续考虑包含对方的之以后的这种心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看戏不嫌事大的路人自然还是会有过分乐观的假设:Matty那时要是能够学会这种拖延,或许他和Julia的关系可以再维持长久一点,时间更长或许有更大的机会拉着他不让他掉到人生泥淖中去(但这对Julia本身而言,也并不公平就是了,助人情结太多,可能会导致乳腺结节的道理,我们都懂)。
我觉得男人多少都有这种逃避的天性。逃避能让人自我陶醉,但实质是一场孤独的自杀。【7】
Matthew Perry终究是用了他最能有所作为的一生(我估摸着他后半生其实也就那样了,人生才没有那么多次重来的机会,男女都是),来倾情演绎了什么叫做“逃避不可耻但要命”。假如他可能是想要透过这本书来警醒世人(更具体可能是世上的男人)远离酗酒和滥药,我相信,假如他用这本书来忏悔和检讨自己,我也相信。
但假如问我,他到底能不能够透过写完这本书而彻底改过自新,我始终是存疑的。
他就像是不停在铺排忏悔的叙述:我当时不知道,但我现在懂了。但书里面没有提到任何以后的方向,其实他还是很颓,所以话放在这里了,他要是哪天又再进Rehab,我也不会意外的。
而酗酒、滥药恐怖之处恐怕就在于,即便有足够专业的机构、仪器和药物能够帮助你戒除身体上的成瘾,可你还是要付出巨大的自制力还有对未来足够现实和有效的期许,才有机会对抗得这种持续已久的心瘾。
所以即便老土也得说一句,刘德华确实唱得没错: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一点题外话
写到这里还是觉得《男权的神话》成书时间还是太早了(以至于我现在重温只觉得作者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他后面还写了很多系列读物,但被翻译成简中版的貌似只有《男孩危机》了),要是该书作者能够收集和分析一下男性喝酒的最低年龄,和首次饮酒最低年龄段里的男女比例,酗酒滥药或其他主动成瘾状况中的男女比例,然后试图用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和资料,去分析男权社会对于男性的辗轧同样也是不遗余力的(何谓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资料,可详见《Invisible Women/被隐形的女性》中所探讨的内容)。
有了充分且足够客观的研究和认知以后,再来慢慢谈第二阶段要如何能够像保护鲸鱼一样保护男性(《男孩危机》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依然还是有漏洞),这该多好。
在第一阶段,我们需要的是结构性的仪式,这样才能为了生存而培养强硬的角色;到了第二阶段,我们需要的是选择式的仪式,目的是做好转换角色的准备,而这是现阶段人类生存必需的。在第一阶段,男人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是行不通的;到了第二阶段,男人不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是行不通的。在第一阶段,我们认为,那些让自己需求屈服于角色功能的男人和女人具有崇高的自尊;到了第二阶段。自尊包括知道如何在他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之间寻找平衡。在第一阶段,超人要侦测外在的地震,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不受伤害;到了第二阶段,超人要侦测自己内心的地震,他会就自己发现如何和心爱的女人(或男人)进行交流。在第一阶段,为了人类的生存而牺牲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到了第二阶段,为了人类生存而牺牲会得到不同的结果。【2】
回到Matthew这本自传,不得不说整本书最令我不适的点,恐怕是在我对比同样是涉及到各种成瘾所造成的困境的作者所写的自传《Wild(涉足荒野,有同名电影)》,还有《女性瘾者(也称:性上瘾)》里所呈现的,主角这款几乎很难在现实中见到的女性个体,她们不约而同地在陷入到这样的困境时,更倾向于选择一种自我放逐的人生路径。
她们甚至会觉得千疮百孔的自己,不配拥有这世间的美好,近乎破罐子破摔地走向自我毁灭,如Amy Winehouse,只有少数幸运的才能破釜沉舟式地寻回自我,如涉足荒野的作者Cheryl Strayed。
而这本书与其说这是《我作死的前半生》不如说这是《摆烂半生,归来还想被爱和有个家》。
经历过被成瘾糟蹋至千疮百孔的人,侥幸苟活到能够站在人生的废墟瓦砾中,回顾过往岁月时,还依然能够说出希望组建一个家庭,有个像队友一样的伴侣,养育属于自己的孩子,列出一二三四五条择偶标准。并不是说他脸皮厚不厚的问题,也不是说这能不能够,或许我就只是想要单纯地叨逼叨地品评:反正作为女性,我挺羡慕这种心态就是了。
延伸观影:
延伸阅读:(添加英文部分是英文版也看了)
其中引文内容主要出自第2、3、4本所列举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