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漫长而寒冷的极地荒原里生活,是我在疫情期间给自己寻找到的精神逃生通道。那时候我迷上看星野道夫,在他的摄影集和随笔集里成为精神阿拉斯加人,每天坐在冰原上倾听鲸鱼、渡鸦和当地土著的传说。
至今,我手机里天气预报的城市一栏中,除了常住地北京,还留着当时添加的北极和南极。
当我在北京夏日的闷热中烦躁时,南极大陆被零下五十度冷空气覆盖。当我在阴雨天气里犹豫要不要出门时,北极0降水0紫外线指数风力1级气温11度,想必非常舒适。
女人如何在北极生存,她们在极地荒原里展现了怎样的生活智慧和身体经验?在书店遇上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升起,毫不犹豫就走向了结账台。
翻开这本书,跟随这名奥地利家庭主妇坐上开往冷岸岛的船,在船舱里享用丰盛晚餐时心绪摇摇晃晃抵达北极。不得不说,前几篇的内容是让人略感失望的——
打扫房间,缝补袜子,没完没了的做饭烹饪,睡觉……女性在北极生活,也无聊到只有这些琐碎吗?
随着丈夫和同伴卡尔离开小屋狩猎,真正让人心澎湃的部分,属于里特的北极冒险才真正开始。
每天都有新的风雪从峡湾刮来,积雪覆盖他们的小屋,为了不让冻雪封死出口,里特必须每天像西西弗斯一样挖掘出口。
我像狗一样爬行,拖着在我背后的雪橇把煤炭运回屋里……外头风暴和激浪怒吼,风也穿透墙壁钻进来。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几天,这场疯狂音乐会毫不间歇地翻腾喧闹。
就这样,日复一日,只要天色还蒙蒙亮,我就在外头顶着风暴,以一种我自己未曾见识过的力量,以一种每天都重新燃起的干劲,每日工作好几个小时。
最初只是带着皮箱和一肚子未知登上冷岸岛的里特,终于在和风暴的正面交锋中,展现出她的坚韧和不屈战斗力。
每天早上我都有一种相同的,几近战栗的冲动,想要冲出去作战,直到风暴突然止息。
在这几章里,我的阅读体验峰回路转,几乎也是几近战栗。一个身在北极的女人,她操持家务给自己和伙伴营造舒适的居家环境,她学习倾听洋流的方向,和射杀、解剖、烹饪动物的技巧。而我也突然意识到,刚开始阅读时感受到的“无聊生活”,在北极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缝补袜子,没有一双足够保暖的袜子猎人无法在户外待超过3分钟;计划饮食以及烹饪,不仅仅需要合理计划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还需要掌握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和气候变化,才能保证人类的基本生存;打扫屋里屋外不仅仅是为了卫生,还要设法保证房子的防风保暖功能……
在现代人仍在围绕女性“他者化”“客体化”的话题争论不休时,生活在一个世纪前的里特让我看到,一名不被抑制的女性所展现的自我意识的强大,和身体、精神力量安全舒展的模样。她通过细致的描写,让人们看到每一件日常小事蕴含的价值,和苍凉天地间的生命奇迹。
被女性力量振奋的同时,里特对自己在漫长极夜里的挣扎和不堪也进行了坦诚的描写。她忙着躲在屋内缝缝补补,避免大脑有时间思考,害怕面对虚无带来的恐惧。
而最终,对生的渴望战胜了强大的死气,蜷伏在荒凉大地的怪兽没有吞噬掉渺小却意志强大的人类。
我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内心都渴望一个节奏更慢、更简单的世界,但我们强大的习惯却不这样。都市人被困在一个动荡、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世界里,而梦想在偏远荒野的小屋里长住只能是一剂麻醉,帮助我们精神逃离现实噪音。
但就像里特所描述,就算在风光绮丽的北极,人类想要活下去仍然需要和日复一日的生命无意义感抗争。
在平凡中寻找简单的激情,不被短暂的忧伤和苦恼吞噬,或许是人类无论身处哪里都值得一再体认和实践的生存智慧。
这本只有12万字的小书,在盛夏刚过的初秋带给我很多很多震撼,感动和力量。尽管我仍然是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写下了这篇短评。。。
btw,找到一个网站叫spitsbergen-svalbard,可以全景观看到里特在冷岸岛小屋附近的自然风光,岩石缝里还有动物骸骨,以及Ritter hut room 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