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翻开过你年少的日记吗?那一定会嘴角上扬笑个不停,也会突然怔住惊奇于自己居然曾经那样想过,你看到了那年青春年少的你,纯真傻气,记录这世界,对抗这世界,嘲讽这世界。
如果你正值青春年少,翻开这本《雅各布·冯·贡腾一本日记》一定会共鸣不已,主人公的一些视角,心理 ,乃至犀利的语录,简直不能更加认同。如果你已不是少年,也许会热泪盈眶,曾经春春年少,是如此那般的心境,更加认同那些冷冷的饱含风霜之词。
主人公并不热爱这世界,更加不热爱生活。如果允许,他会选择纵身跨入这世间繁华,腐朽个痛快吧?毕竟,享尽荣华之人,才能有资格说,我喜清贫。
主人公在首先接受自身阶级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和命运抗争,而是嘲讽。嘲讽本雅门塔男校翻来覆去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之少,师资之匮乏——只有一名校长,和一名老师;嘲讽被本雅门塔男校奉为经典的《何为本雅门塔男校之追求》,这本书的名字被提及的频率之高让人不禁觉得这是这所学校的唯一教材;嘲讽表哥约翰高人一等的姿态;嘲讽与本雅门塔先生也就是校长的每一次对话。虽然年代久远,但大概能够想象。
我记得我就读的高中,曾经有这样一门课——劳动课,这门课没有教材,却有在课堂中讲解的课时,也就是说,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教一群高中生擦灰,扫地,拖地。我相信这些小学生都会干,只要上过学,因为每个学生都参加过轮值打扫。就是这样一节课,还整整上了一学期,当然了更多的是实践,在校内打扫卫生,教学内容之少,令人咋舌,像这本书写得一样,少而精,不断地重复,让我们形成一种形态和态度。教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致力于教出什么样的人。本雅门塔男校,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致力于教出得体的奴仆,而不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人公在这种环境里,就像被抛入一般,完全没有融入感,都是虚与委蛇,插科打诨。心态也随之扭曲,比如他自己提到的,越是喜欢一个人,他越是要惹怒他。这样主人公才觉得心满意足。他最喜欢和欣赏的同学克劳斯,他写了他很多美德,即使他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下,一看就是缺点的特性,但在主人公的眼中,这恰恰是这个人的可爱可敬之处,笔下毫无缺点,并表示如果自己是老爷,一定要雇佣一位克劳斯。而面对克劳斯,主人公经常表现得玩世不恭,也从未吐露出对他的赞赏,一直在和他斗气,吵架,故意惹他生气。这正是主人公的扭曲之处。
不得不说用日记的口吻记述一位少年是十分有灵性的,上一个让我注意的少年的日记还是朱朝阳的日记,瓦尔泽不可避免一定借鉴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作家对这世界的看法可从字里行间可见一斑。这本书的感觉,唤起了我的一种熟悉感,,大家不妨和《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对比阅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