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省略号 2025-03-12 08:10:01

X

豆瓣上一堆评论说太私人化的写作难以触达没有过同类经历的人。我不认同这种说法。首先,这部小说由作者的半自传式的自我回忆构成。既然是半自传,那么就肯定有虚构的成分。好像一个人沿河上溯却没寻到发源地,反来到一处农庄。探索过往的路上,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描绘了两位曾经的情人带给过自己的火热经历。一路,战争的阴云都在头顶笼罩。我坦诚说,整个故事涉及到的两段同性恋爱中第一段有点程式化,第二段显得灵动很多,但情人本身也是面目模糊的。所以,即便作为同性恋,这看似与我最相关的部分也不是最打动我的。真正打动我的反倒是我很难在自身经历中找到参照的。举例来说,第一处是一组诗一般的残酷画面。作者把前面提及过的野牛坠崖、停战宣言、与当下的服药治病联系在一起,用语言串海连山,让我就置身于主角身旁。万物都在奔向死亡,即使悬崖不在眼前,那眼前也只是放大过的原野,悬崖总会到来。但是短暂的停歇能带来短暂的灿烂与永恒的美。我觉得这一点在阅读时是涌动在我的意识里的。还有一处,是作者将主角外婆死前发紫的脚趾和外婆带主角在公路上冒险摘下的紫花并置,营造了生和死交响的旋律。那一刻外婆死了,但是生命不是去往阴间而是直接在阳间由别的生命承继。

“你要被看见,但是被看见就意味着成为猎物,而自由就存在于猎物在被抓住之前的那段时间。”

这话残酷又能抚慰人心。理解这些哪里需要什么特别相似的人生体验呢?理解这些只是需要你不对周遭发生的事假装看不见。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