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octopusion 2024-02-15 21:02:59

作家传记与文学批评的元策略——评《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作家传记与文学批评的元策略

——评《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故事是生命的养分,好故事和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虚构或非虚构的故事恰如诺思罗普·弗莱所言,能够“培养想象”,也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期待的那样,等待着“优秀的读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和生平对许多文学研究者来说必然是不陌生的。但如何将她璀璨且坚韧的一生与她的文学创作相结合,重新述说一段不仅史料翔实,点滴还原作家生活,而且还能给予熟悉或不熟悉伍尔夫其人和其作品的读者以新的启发,成为写作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的困难之处。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的作者林德尔·戈登(lyndall.gordon@st-hildas.ox.ac.uk)是英语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据牛津大学教师官网和个人网站信息介绍,她目前的教学领域为叶芝和艾略特作品研读。她1941年生于南非开普敦,22岁移居国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资深研究员。曾获得英国艺术学院的玫瑰玛丽·克劳谢奖(The British Academy’s Rose Mary Crawshay Prize)、切尔滕纳姆文学奖(Cheltenham Prize for Literature; Southern Arts Prize)、南方艺术奖(James Tait Black prize for biography)。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奖1977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艾略特的早期时光》(Eliot’s Early Years)。

诚如林德尔·戈登教授本人的经历与学术研究的互文关系,她曾提到童年时期在南非的生活深深影响了自己的海外(美国)求学生活,也提到作为体育评论员的父亲和喜爱写诗的母亲对她成长的影响;她在传记著作《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的前言便写到“这是关于一位作家如何战胜家庭悲剧和疾病的故事,写这个故事,是为了反驳强加在女性生命中的厄运和死亡情节——仿佛拥有天赋的女人是要遭天谴的”(第1页)。这是一句既重要又极易被忽略的宣言(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本书的研究问题和初衷)。容易被忽略是因为,读者或许更期待从传记中找到鲜为人知的事件,而忽略了事件背后更深层的观念批判和历史理性。作为传记作品的门外汉,这句话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再一次与文学是人学/艺术是人学(那么电影也是研究人的艺术)这类表述不谋而合;更有趣的是,它与我对学术研究的想象也高度重合。既然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要研究人,那么研究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人(学者、影迷、读者、观众等),又要研究什么呢?(换言之,我们读《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是要读什么呢?)在我粗浅的想象中,理想的研究者应该是裹挟着自身最独一无二的经历和特质,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投入到伟大作品和伟大艺术家们无限的生命中去,从优秀的研究对象身上隐约见到自己最真切形象和本心。研究他人的研究,也就成了借研究他人而研究自己。在过好自己的一生的过程中,也时时刻刻回应着对他人的研究。

元叙事/关于叙事的叙事、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元电影/关于电影的电影……“元+”的表述成为一种有趣的创作和研究策略。在全书共十四章的讲述中,林德尔·戈登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真实生活经历对她的全部文学创作和研究造成了哪些影响?例如在讲述伍尔夫童年和父母生活在圣艾夫斯塔兰德屋的过往经历时,她联想到“康沃尔带给弗吉尼亚的就像湖区带给华兹华斯的一样,是一种自然中的情感现实,在往后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体验可以超越”(19页)。林德尔·戈登在回顾伍尔夫童年生活时,始终与她对《到灯塔去》的分析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作品如何指涉作者,或是作者如何在作品中自我指涉;而是一种对伍尔夫生命经历、创作观念和作品内涵更深层次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林德尔·戈登将自己的研究(写伍尔夫传记)和自己的命运相结合。与其说《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是林德尔·戈登所著的优秀作家传记,不如说林德尔·戈登在书写伍尔夫其人和其文时,也在书写自己。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就是一部有着丰富套层结构的作品。伍尔夫将自己写入她的作品;林德尔·戈登在伍尔夫的作品中解读她的人生,也在梳理伍尔夫的个人历史中,重读她的作品;无数的读者既可以读到伍尔夫,又可以读到林德尔·戈登。杰出的女性作家和学者因写作而实现了命运的交响。

林德尔·戈登说“许多年后,弗吉尼亚直言,捕捉那个女人的真实面貌和画一幅塞尚的画一样困难。由于她写的是虚构传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她可以把记忆里的真实场景和想象场景融为一体”(第43页)。全书都延续着林德尔·戈登这个有趣的假设,即伍尔夫的虚构/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广义的自传写作。在这个假设下,林德尔·戈登时刻化身为伍尔夫及其亲友,站在她/他们的视角上,述说着往事。有趣的是,本书的译者谢雅卿老师也曾游学于英格兰西南角的康沃尔郡,“探访了让伍尔夫魂牵梦萦的戈德雷伊灯塔、圣艾夫斯海湾和塔兰德屋”(第530页)。译者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和求学经历,也让本书的语言赋予诗意。

惭愧的是,我还没有读完整本书,而且也没有读完过伍尔夫的作品,对文学研究更是门外汉。幸运能有机会参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试读活动,本以为能够在指定时间内读完全书,并写一篇“深度”书评。但能力不足,学识有限,只能仓促交卷。最后,用平时写大众点评的水平再向未来的读者们推荐一下。如果大家对伍尔夫,对英国文学,对传记、翻译和文学研究感兴趣,本书都是上佳的文本。如果大家也曾在新街口外大街19号修过外国语言文学院的学分,那也一定知道,现在正是郁金香盛放的日子。试着坐在某个角落,读一读伍尔夫,或许能从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Z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