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每天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呢?
“客户/老板到底要什么”、“中午吃什么”,以及“诶?热搜上这个梗是什么意思”,还有“这逼班到底要上到什么时候”。
我们不会去想:
“我手边的垃圾桶每天是谁在清理的?”“桌上的绿箩我从没浇过水,它是怎么活下来的?”以及“电梯间里那块责任板上签的名儿,都是谁啊?”
保洁员,和所有的体力劳动者一样,像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知道他们无处不在,你知道你见过他们,但你又看不见他们。你完全不认识他们。可这世界靠他们才得以正常运转。
一口气读完张小满的这本《我的母亲做保洁》。
作者讲述了陕西深山里长年靠着干苦力供养子女读书的普通的中国母亲,如何走进深圳这座超级城市,成为一名保洁员的故事。通过她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们超长待机、超负荷运转、没有保障、收入低微,用一天一天磨穿鞋子、泡掉手皮的劳动,换得最最基本吃饭、睡觉、看病、养老的权利。我们费解着这工作这么差劲还有人干,他们却捧在手心里想着这份工作可不能丢了,能干一天就挣一天。他们像是巨舰下的永动机,隐身水下,集体消音,身扛老小,永不停歇。
保洁员、农民工这些词语的概括性过强,几乎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作者轻轻掀开,唠家常般向我们展示了雨虹阿姨、芬芳阿姨、老董小董等叔叔阿姨他们的人生。
他们都有一样的精神困境,他们见不到儿女孙辈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就永不停歇,而这几乎永远没个头。这种盼头成为两代人之间永远的认知差异,不管你身处何地、妈妈正在做什么,你都一定会找到共鸣。我也艳羡他们的热烈,只需要一丁点甜头,那顽强的生命力又会恣意张扬,总能让我为之一动。
这是一本很简单易读的书。作者说,她总是让故事的主人翁、她的母亲作为故事的第一位读者,就算母亲几乎是文盲,她也希望母亲能看懂。
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文字尺度。我们不必故作深刻,“看见”本身就足够有力量了。仅为这包装完美的世界撕开一个真实的小口,已经足够。
看到最后,作者母亲,工工整整写下的“春香”,令我动容。希望我也能与自己的母亲放下争执,携手做一件令我们都自豪的小事儿。
在那之前,暂时脱下被规训得体的都市人的皮囊,看见保洁员们,跟阿姨叔叔打个招呼吧。
我很喜欢于贞的一首歌,她这么唱到:
她也是谁的妈妈
女儿啊,妻子啊,朋友姐妹啊
她和她们的想法
梦想啊,自由啊,不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