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小林泰三发表于2016年的作品《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时》,我常常会联想到《流浪地球2》里的图恒宇和丫丫父女俩的那条故事线,如果说当时观影的时候还对数字生命派的执着无法共情的话,那么小林泰三就用整整一本书的篇幅,模拟了多种可能的情形,让我理解了数字生命计划的诱人之处。
在《流浪地球2》里,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因为一场车祸痛失妻女,他只来得及在爱女丫丫死前保留下她全部的记忆,存在一个小小的数字生命卡(外形类似U盘),把这个U盘插进计算能力强大的计算机里,丫丫就能短暂地复活几秒钟,和她的爸爸交流一会儿。
存在U盘,或者说存储卡里的丫丫,不是录像里的一段影像,因为保存了她生前所有的记忆,她全部的个性都得以保留,经由计算机这个介质,数字丫丫可以思考、互动、学习、成长,就像是她依然活着,只不过她的灵魂换了个容器,从肉体进入到了计算机里罢了。
她和父亲图恒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永生。
在《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里,小林泰三想象了另一种未来,因为愚蠢的人类互相伤害,某国在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造成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全世界的人们都进入了记忆混乱的状态,严格地说,是在武器投放前的记忆全都清晰保留,而在之后,人类只能保留十多分钟的短期记忆,在十几分钟过后,记忆又被重置到武器投放前的时间节点。
换而言之,从那一刻时刻开始,人类的时间停滞了,大脑无法再保留长期记忆。
在爆炸发生前就已经出生的人还好说,起码还保留着生活和工作的记忆,做饭、开车、操作电脑手机等的技巧已经学会不会再丢失,但在爆炸后出生的人就惨了,如果只靠自己的大脑,他们无法学会任何东西。
想象一下他们的大脑就像录了十几分钟的内容就被立马洗掉的磁带,纵然再录千百次,这盘磁带依然是空空如也。
但是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经历了很短的混乱状态之后,一部分先行者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将自己整理好的现状在网络上奔走相告,并且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应对这种状况,如果大脑不再可信,那么人类必须尽快找到替代品,否则等到这批在爆炸前已经掌握了智慧的人死亡之后,新生的人类会倒退回进化之初的模样。
从用记事本记录辅助记忆开始,人类不得不探寻另一条道路,即把原来由人脑执行的大部分脑力作业用外力辅助完成。(其实现在的人类已经在探索这一领域,电脑、人工智能都可以看做是人脑的外部延伸。)
没用多长时间,人类就突破了这一难题,脑外记忆装置被发明,人类可以将记忆全都存储到形似U盘的记忆条里,再通过身体内的插座导入大脑进行计算,幸好大脑虽然失去了长期记忆功能,其他功能并未受损,只要有记忆条,人类就和以前无异。
你可以这么想,每个人都变成了类似图恒宇和丫丫那样的数字生命,只不过他们的载体还是人类的身体,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可以预见到的是,即插即用、插口暴露在外、不会被不同身体排斥的记忆条很快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小林泰三这本书很有趣,他用第一部大概70页左右的篇幅交代了人类陷入记忆危机前几天时的混乱场景,很快,从第二部开始,就开始畅想使用记忆条的人们的生活,用几个妙趣横生的短篇展现了依靠记忆条生存的未来人类们可能遭遇的伦理困境。
如果我们的全部记忆、人格和情感都存储在一根小小的记忆条里,那么到底哪个是“我”?是记忆条本身?还是记忆条所支配,或者说“寄生”的那个载体呢?
一家四口遭遇了车祸,重伤的父亲发现五岁的女儿记忆条完全损坏,如果她失去了记忆条,那么她将与初生的婴儿无异,也会完全失去与家人的回忆,于是,父亲在临死前,决定将自己的记忆条放进女儿的记忆条插口里,余生以女儿的身份存活……
一个望子成龙的医院院长父亲,想请儿子的学霸同学来为儿子替考,好进入医学院深造,拜记忆条所赐,彼时的替考已经成为了两人交换记忆条就可以完成的行为,当学霸将自己的记忆条放入院长儿子的身体考试完毕归来,等待他的竟然是他自己的身体+院长儿子的记忆条在车祸中完全损毁的消息,院长拜托他继续以自己儿子的身份活下去……
随着记忆条的广泛使用,“招魂师”这一地下职业兴起,所谓招魂师,就是借出自己的身体这一载体,替换上亡者的记忆条和亡者的家属进行交流的职业,收费不菲,且屡禁不止,毕竟,人人都难以抵挡和过世亲人见面的诱惑,尽管面容不同,但是有共同的记忆、生活习惯和行为逻辑,这不就是他/她吗?
小林泰三所构想的未来世界里,也许人人都难逃图恒宇的心魔,抗拒销毁过世亲人的记忆条,想找寻新的身体载体“复活”亲人,当灵魂和身体可以拆分,一个人最珍贵的,便是他的全部记忆。
只要记忆还在,人就不会真正地死亡。
而小林泰三和《流浪地球2》所设想的数字生命,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最近,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过世明星被AI复活,成为了一些up主的流量密码,因为没有本人的记忆等资料,这些复活的AI影像还十分粗陋,只能反复重复几句类似的片汤话,比如“其实我没有真正离开”“你们的支持我都收到了”之类的话,因此引发了明星亲人们的抵触。
但是,如果加入的是本人的记忆呢?
像包小柏那样,由死者的亲属授权或者直接使用AI技术把死者说过的话的语音、他们的聊天记录、他们生前的视频等构成一个人性格和感情的重要记忆素材录入到电脑数据库里,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学习、计算、归纳和模型化、最后由智能运算和预估生成新的动态因素,以达到将死者“复活”的情形,恐怕会令很多失去亲人的人难以抗拒吧?
就算是对我们个人而言,“永生”,哪怕是以虚拟的形象在网络上永生,也是非常诱人的图景吧?
如果再往深一点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记忆真的能像《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那样存储在一个小小的记忆条里,而科技的发展又可以造出和真人外观、行动无异的智能机器人身体,装载记忆条就能进行正常生活,实现从数字生命到实体生命的无缝衔接,那么人类,是不是就真的实现永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