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镜子书,保洁,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就像一个城市的空气一样,不被看见也不被重视,她们做着辛苦又肮脏的工作,却得不到真诚且热情的尊重,人们看待她们仿佛像看苍蝇一样,觉得她们“碍眼”,因为她们总是显得那么疲惫,甚至身带异味,她们给予了城市干净、整洁、有序、便利,但这一点却被“学历社会”轻视,连她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上不了台面的、不中用的事情。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想的,虽然我没有自诩高贵于她们,但是我却从未想过她们的重要性,在看见她们之前,我先戴上了有色眼镜。
作者说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达成与妈妈的和解,能够做到彼此理解。但是让人感动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囿于母女关系,而是通过对妈妈的关心,借助妈妈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所谓“底层”的世界,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和故事,她们对养老的焦虑,对子女的愧疚和被蚂蝗儿子寄生的一生。
保洁行业中女性居多,这我毫不意外,社会分工的不平等使得农村女性只能从事价格低廉又辛苦劳累的脏活、累活,少有的几个男性也在底层清洁工作中挣得比女性多,或职位比女性高。通过对保洁群体的了解发现她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中年女性、学历低、勤劳、常年劳累一身病以及挣钱为儿子买房帮儿子结婚,捎带着给自己挣一些养老钱。这些特点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农村女性的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保洁类工种的权益保护是死角,养儿防老反被吸血的窠臼,这些困境如同鬼魅缠身,压在农村女性身上。她们拼尽全力去“托举”一个家,以为某一刻一定是终点,所以她们忍耐着工作上的委屈,清洁工作的疯狂压榨,“保洁员是商场的隐形人,站在边缘处。商场对干净近乎失控的追求是通过保洁员的个人时间被严重剥夺而实现的”,她们不懂得如何为自己维权,更不知道自己怎么得到救济,在深圳这种现代化的城市里,她们来了却始终未曾真正的来过。
但作者并未只将目光锁定在和母亲一样的保洁阿姨身上,她还看到了别的难题,她的母亲春香在商超、政府大楼、写字楼三个地方都工作过,也正是因为对不同地方的观察,我们悲哀的发现,所谓的底层和中产只不过是“虚幻”的区分,在被压榨和控制的系统中,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被掏空被剥削。商超里疯狂消费的人群,想要用钱满足的不过是过度消耗后的虚空,购买之后的快乐只会像商超装饰的花朵一样转瞬枯萎;政府大楼里有大把脱发的年轻人,她们不敢生育,加班是常事,厕所成了逃离窒息的一丝空气;写字楼里高级白领也要准点打卡,在拥挤的人潮里艰难的把早餐塞进口中。通过春香阿姨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欣欣向荣的背后是许多人的灰暗。“摆烂”不是认输,更可能是一种对异化的反抗。
所以,她说“我们都在这个系统里”,我们都是随时可被替代的螺丝,也承受着同样的恐慌。感谢作者写出这样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好书,它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反思社会,更让我对于每个活着的、具体的女性有了更多关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