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度读书榜单 2023年度读书榜单 2022年度读书榜单 更多历年榜单 原生麦子? 2024-06-13 21:43:19

走向自由

读这本书很大的几个感受。

其一:自己果然还是女权主义理论的小班学生(。)

其二:女权主义理论的“交叉性”,我们无法撇开种族、肤色、性取向等等而只去讨论“性别平等”——

“所有只关注相关群体内部成员的解放运动——只关注女性的女权主义运动、只关注有色人种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只关注工人阶级的劳工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点:此类运动只能最好地服务那些群体内部受压迫程度最轻的成员。”

这也导致女权主义理论其实非常复杂,它有很多延伸和分支。

其三:很多问题我看到、想到、思考到的,可能都还在冰山之上(。)

这本书里收录的作者的6篇文章,每一篇里都有非常扎实(和繁杂)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例证,作者会从A开始一直说到Z(直到把我绕晕x)。很多地方都没看明白,属于是大开眼界。


·《针对男人的阴谋》

标题指的是“诬告强奸”。首先,文章里作者给了数据,诬告强奸其实比例很小,但一起诬告所造成的“文化感召力”极大。想起之前地铁上被女性指认偷拍最后证明是清白的男性的事情。不是说诬告是正确的,但那几天我被推送的关于这起“冤案”的东西,比起因的“偷拍产业链”掀起的风浪要大得多。很明显能感觉到无形的手在推哪个、又在压哪个。

也是在这一篇里作者提及了女权主义的“交叉性”——比如“I Believe in Her”的tag下,应该相信的是“说她被强奸的白人女性,还是坚称她的儿子是被陷害的黑色或棕色皮肤的女性?”

同样是这个tag,针对它和“无罪推定”相矛盾的说法,作者指出它们并不矛盾,前者是矫正作用(强奸罪不合理的举证责任,且,有些人被假定更无辜——尤其涉及到种族)。而后者只是告诉我们法律定罪的流程,并非告诉我们要相信什么。审判的结果无法决定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什么,败诉不等于无事发生——看完最后一篇《性、监狱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后再倒过来整理这段时,会更明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立场。

和种族的交叉则在于:黑人男性被描绘为强奸犯,黑人女性则是不可能被强奸(指她们欲望强烈)。于是黑人男性洗脱罪名、黑人女性说出遭遇的性暴力都变得更加困难。受此种观念影响最大的便是黑人女性,她们的性从属地位加倍。

当然,更离谱的还不在诬告及后续,而是被指控性骚扰的一些男性,他们所谓的“阴谋”,指的是,他们不否认指控、不否认自己造成的伤害,但他们否认他们应该受到惩罚。作者举的例子也是我们很常见到的,比如有些男性会无所适从,说现在很多话都不敢说了,好像转头就会被控诉,这让他们紧张,变的是规则,但他们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但他们明明是应该知道的。他们知道他们做的事情不对,只是他们不知道、或者不习惯于,现在做这些事情会付出代价。

同时还提到“同意”的问题。有个案例是一个女性提起诉讼,声称自己在联谊中遭遇性侵。这段经历看起来其实并不符合“性侵”模式,没有暴力和强迫,有“同意确认”。作者在讨论这个案例时提问,究竟什么才是真的同意?她提到一个结构性问题,即女性早已有内化的社会期待,如果要说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yes means yes”的收效就不如法案制定者想的那么大了。它从法律上可能更明确了如何定罪,但“毕竟女性的选择,何种程度上是真正自己的选择呢?”

·《色情的力量》

女性在主流色情作品中就是被刻画为客体,由于性教育缺失和互联网兴起,很多人的性启蒙都是通过主流色情,未成年人很难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女性从属性被固化和加重。

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以上是20世纪70年代反色情女权主义者的担忧,而随着互联网兴起和色情作品获取变得容易,她们的担忧延迟地“实现”了。

实际上,对于色情导致女性从属性,最重要的不是全盘否定色情,而是需要更多样的、将女性同样视为主体的、尊重女性的色情。同时,需要更科学的性教育,而非让未成年人通过“主流色情”获得性启蒙。以及,更重要的是对性工作者的规定。

提到对性工作者的规定,就先把最后一篇跟其相关的挪到前面来。

·《性、监狱主义与资本主义》

这篇是最后看的,所以印象最深。作者提出疑问:性工作的定罪化真的能够带给性工作者帮助吗?这里其实呼应了开头所讲的女权主义的交叉性,因为很多时候,对男人的惩罚要以最不稳定的女性的生活为代价——定罪不能带来无性交易的世界。

这里还有个概念是“共同的压迫”,这个本身就蕴含了不平等,因为对很多底层女性来说,“共同的压迫”并非她们遭受的最大的压迫,那些非共同的、被忽视的部分可能才是对她们造成最大伤害的部分。“监狱式解决法”正是对这种“共同的压迫”有所预设。

“监狱女权主义”概念为Elizabeth Bernstein于2017年提出,指通过国家强制权力来实现性别正义。这里有一个矛盾在于,强制手段管理家暴可能导致一部分生活来源依靠施暴者的女性的处境——要如何两全,或者做出抉择?同时这种模式容易导致:改变制度的能动者向制度的辩护者转变。

“你一旦开动了监狱主义的机器,它碾向谁就不由你选了。”

·《性权利》与《尾声:欲望的政治》

《性权利》起源于2014年发生的一期案件,2014.5.23 Elliot Rodger作为involunatry celibate谋杀了他的室友、阿尔法斐联谊会会馆路过的两名女性,驾车枪击,后自杀。他称人类女性无法看到他的价值,女性们剥夺了他的“性权利”。

(Rodger的行为大概是男性破防极端版)

欲望具有政治性,在呼吁尊重个体选择的同时,也要看到父权制之下,选择很难说真正自由。个人偏好很少只是个人的(比如喜欢白人、喜欢金发……)。

欲望和爱恋是被塑造的,我们对什么产生欲望也可能是被规训的,包括异性恋也可能是一种被建构的政治体制而非天生(我们要警惕任何被说成“天生”的东西,这是有其政治用途的)。

关于所谓的“性权利”受到侵害,实际上这种压迫是男性或是社会建构的“男子气概”或欲望偏好带来的,而非女性。他们对于“性权利”丧失感到的愤怒,也并非是对不平等感到愤怒,而只是对某种特权丧失感到愤怒(或者是他们并非这种特权的拥有者)。

“性革命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揭示有多少东西仍未被改变,这也是为何它对一代激进女权主义者的政治活动有如此大的影响。明确拒绝的女人仍旧是欲迎还拒,出口表达同意仍旧被当作荡妇。黑人和深色皮肤的男人仍旧是强奸犯,强奸黑人和深色皮肤的女人仍旧不算强奸。那些女孩子仍旧是自找的。男孩子仍旧得学着给她们点颜色看看。”

·《教与学的伦理》

其实2022年我就看到过这篇文章,当时是网上有人翻译,叫《谈不和学生上床》。

妇女解放运动遗产使得校园性骚扰政策会扩大到师生双方同意的关系,那么在师生同意的关系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此处可以类比弗洛伊德提到的咨询中的transference(移情),病人将感情投射到分析师身上,老师激发学生新的渴望和愿望,但这种渴望和愿望可能只是“想成为”,而非想占有这个人。

老师的特权:认知权力(拥有学生尚且缺乏的一些能力),和解释知识、学生的权力,他们可以揭示真相,也可以制造真相。

老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方向,给ta的认知赋权,他们点燃学生的渴望,而不应当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渴望。


作者在《尾声》一篇最后说,“我们从未自由过”。但或许,当女权主义者们尝试不同的理论,想要考虑到每一种肤色、每一个种族、每一种取向里的每一个女性时,当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学习、争论、辩护、书写时,我们就是在走向自由的路上了。

需要学习的可太多了!希望下次再读这本书时我能读得更明白,也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储备写出这样的文章!

年度图书 历史/文化 年度图书 社会/科学 年度图书 外文小说
©2024-2025 vimge.com